鄱阳饶城南岸古代造船坞遗址
2023/1/8 来源:不详未经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鄱阳饶城南岸古代造船坞遗址
文/沈义汉
唐宋时期在我国古代造船史上是一个高峰时期,古代的造船手工业发展进入成熟后,中国的瓷器同样也进入到成熟时期,加之茶叶,丝绸,夏布,纺织品,生漆,桐油等在这个时期鄱阳且基本已形成了江南重要港口与贸易聚散地,自古来江南就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尽的汉口”,而鄱阳又是长江中下游运输总动脉中的重要咽喉,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国内南北物流市场的繁荣,那时鄱阳基本已成为水上丝绸之路。水上交通运输之发展,给鄱是手工业造船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造船技术的改进最突出的是:广泛使用了“榫接钉合”联合法“水密仓”船舶“滑道下水”法等先进技术,特别是船舶滑道下水的问世,无形中促成孕育了后来修造船舶中“船坞”的发明与应用,给大型船舶的修造提供了先驱条件。唐宋时期,鄱阳饶城南岸沿河一绺都是造船场地,其中有朝廷的,有地方官府的,也有地方船王的,包括各地市民的船舶修造,乃至战船等。古代造船各厂都有招牌与宝号,因年代久远,而明之前曾有过历史记载,可惜现在早已失轶,后来是否有过鄱阳造船的详细记载实是无从考证,只能从几个船坞的遗址上去看待古代鄱阳的造船遗迹。已知南岸的造船坞有五个,例:刘家湾口,螺丝嘴处是鄱阳最大最早的造船;场地与造船坞,从刘家湾街的形成不难看出,该处造船规模非同寻常,第二个船坞是在南岸沈家社中部,以前叫细圩坞,后来称之为细圩坞口,第三个船坞是在河南岸土隆坊东侧以前叫大坞口,后来称之为大圩口,第四个与第五个船坞分别在河南岸杨家嘴头上西边称之为老堑坞与湾角坞,后来汪姓迁徙南岸定居,就改称为汪家沟,而老堑坞后来由胡姓定居后称之为老堑里。年8月份,鄱阳镇河南岸胡家厂,胡氏准备着于在原宅聚居地建一座安息堂,当破土动工倒地层时,在老堑与汪家沟两地中间段泥土墩上挖出很多棺椁与石灰,但未见尸骨,据分析:此墓葬应该是宋元时期河南岸的古墓葬群,之前此地是古船坞围坝之堆士墩,船坞由于长时被废止,而水中建筑围坝堆土墩无形之中就成了老辈造船工匠们百年之后的坟塚之地,据河南岸今在的振兴船厂胡宜兴先生介绍回忆说:“此处在修建角山圩时,曾挖过很多坟墓和一些塞碑,而碑石上尚刻有一些铭文,当时没有人向有关单位报告,更没有人去看墓碑所刻的文字,后来就这样被泥土埋掉了,实在是惋惜!鉴于目前坟塚没有碑文记载,因此所葬无考,也就成了千古之谜。我国第一座船坞是在北宋太宗时(公元-年)由一位名叫张平的船官建造的。在西方,直到年,英皇亨利七世才在朴茨茅斯修建了欧洲第一个船坞。这比我国已经晚了五百年,较之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也晚了四百余年。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官僚家庭。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14岁就读了家中的藏书。24岁开始踏上仕途,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晚年他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年)沈括病故在“梦溪园”。《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沈括一生中与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书中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和艺术等共多条。其中多条属于科技方面,记载了许多历史性的发明和真知与灼见。《梦溪笔谈》中最早阐述地谈到磁针的偏角与“船坞”发明者张平的记载,张平在公元年生于临朐杨善,历任北宋马步都虞侯、监市木、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妆造船厂、崇仪副使、如京使、客省使、盐铁使等职,公元年病逝,回原籍御葬,“在村西起陵冢,墓前石人石羊,十分显赫”。公元年,张平任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厂(今陕西省宝鸡市以东之阳平镇)。当时在渭河边造船,容易被水将船冲走,只好派一船三户守护,一年征调民工上千户,劳民伤财。张平遂命民工在岸边挖一大坑,在其中造船,船造好以后,掘开一口子,引水入坑,船漂起,驶入河中。大坑称之为“船坞”,后来由朝廷迁至到江南两浙地区(今南京、镇江、豫、洪、饶等地)。史载:宋初,两浙献龙舟,长二十余丈,上为宫室层楼,设御榻,以备游幸。岁久腹败,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宁中,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决水之澳,引船当梁上,即车出澳中水,船乃笑(hang)于空中。完补讫,复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为藏船之室,永无暴露之患。释:宋朝初年,两浙进献一条龙船,长二十多丈,上面建造了宫室楼阁,并设有龙床,以备皇上出游巡幸。由于年岁久远,船的腹部朽败了,想要修理,但是水中不能施工。熙宁年间,宦官黄怀信提出一条方案,在金明池北挖个大澳,可以容纳龙船。在澳底安置木柱,用大木架在立柱上当做横梁。于是决金明池水使流入澳中,将龙船牵引到梁的上面,随即车干澳里的水,龙船便架在空中。修补完毕,再引水使船浮起来,撤走梁柱。用大屋覆盖住大澳,它就成为藏船的屋室,从此再也没有暴露在外面的忧虑了。注:1、两浙是指江南东道与江南西道。2、澳是指河道中可以停船的较宽阔的地方。3、笐是指用木头、竹竿搭成的架子,这里指悬空架起。笼,音hang.4、车是指农用水车(古代没有抽水机械)。
4、车是指农用水车(古代没有抽水机械)在宋代,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各地造船都已开始使用了船坞。船坞是一种建在水域岸边供修船和造船用的长方形水工建筑物。它的建造方法是修建一个三面封闭的深水池,另一面与河道相通,装上可以启闭的圩坝为闸门,并在池底安放一套支撑架。车水灌满深池,把需要修理的船驶进池中正对着支撑架。然后用泥土堵住圩坝口,车干池里的积水,船便悬空在架上,这样就可以施工修理了。这种船坞是固定式干船坞(相对于浮动式浮船坞而言),有的船厂仍然使用这种装置修造船舶。《船坞》记载北宋中期在汴京修建的一座船坞。这个船坞可以容纳二十多丈的龙船,在当时应当是很大规模的了,可惜因黄河与汴河水位落差很大,水系不稳定影响大船航行进出,后来只有走向江南。船坞的三面接陆一面临水,其基本组成部分为坞口、坞室和坞首。坞口用于进出船舶,设有挡水坞门,船坞的排灌水设备常建在坞口两侧的坞墩中;坞室用于放置船舶,在坞室的底板上设有支承船舶的龙骨墩和边墩;坞首是与坞口相对的一端,其平面形状可以是矩形、半圆形和菱形,坞首的空间是坞室的一部分,船舶进在船坞修造时,首先用灌泄水设施向坞内充水,待坞内与坞外水位齐平时,打开坞门,将船舶慢速牵入坞内,之后将坞内水体抽干,使船舶坐落于龙骨墩上。修完或建完的船舶出坞时,首先向坞内灌水,至坞门内外水位齐平时,打开坞门,牵船出坞。船坞是用于修造吨以上甚至更大舶位水工建筑之工具。当时没有机械泄灌船坞之水,只能用农用水车实施排灌,船坞门左右里外都要各放一辆水车用于排泄。船坞闸门只是依赖泥土圩堤坝采用“堵截”或“疏通”之法进行运行操作。船坞的发明给当时修造大型船舶提供了上坡下水重力之负荷,加速了修造船舶的工作效力。此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船舶笨重施工“滑道”之危险。鄱阳自古来船舶修造都与河道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鄱阳湖演变前后直到五代静止时止,其水位都很深,宋元时期按江西省地质水系对“长江流域”及.鄱阳湖内“五道河内水系”考察所表明当时其水位对-吨舶位船舶可任意通航,而这一历史时期将使用船坞修造船舶,正好对鄱阳船舶修造技术是一次很大的发展与提升。随着历史的推进,昔日造船繁忙的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目前只是留下地名传说与遗址而已。
沈义汉
-关于作者-
沈义汉,鄱阳县二轻局退休工人。
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