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江西村民挖出一把铁剑,调查后

2024/10/20 来源:不详

治疗白癜风好的医生 http://pf.39.net/bdfyy/bdfzj
“快看!这里有个盗洞!”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的一个小村庄——莲花塘村附近的一片杂草中,村民程家进(化名)发现了他们守护的墓地旁出现了一个盗洞。

程家进发现盗洞

村民们七手八脚地将盗洞堵上,这才松了一口气。

看向这座墓穴,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六七十年代大兴水利破坏土墩,村民们挖土墩建猪圈盖新房

六七十年代,程家进还是个几岁的孩子。

他的家乡莲花塘村附近的丘陵草丛中,有一些奇怪的土墩。

这些土墩,在丘陵上高高耸起,程家进的父辈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莲花塘村的村民们早就对这些土墩习以为常,从未想过去窥探这些土墩的来历。

六七十年代,莲花塘村需要兴修水利工程,恰好就要挖掘这些土墩。

这一挖,就挖出了一些故事。

村民们发现,土墩下面所掩埋的,是一块又一块精美的砖头,上面雕刻着奇特的图案。

没有什么知识的村民们,并不知道这些砖头意味着什么。

但是,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村民,发现这些砖头的块头比普通的砖头要大得多,长35厘米,宽15厘米,厚6厘米。

虽然有些裂痕,但对于经济条件匮乏的村民来说,这依然不失为建造房屋的好材料。

于是,村民们便一将这些砖块带回家里去,有些人将这些砖头拿来建起了新房,建成之后显得又气派,又极富古韵。

现今村子里还有十几栋这样的房子。

另外一些村民,直接将这些古香古色的砖头用来做猪圈的围墙。

不过,即便如此,村民们也没有把这些“地外来砖”当一回事。

直到年,当村民们在挖土墩上的土时,才意识到不对劲。

原来,除了那些青砖外,村民们发现这些土墩上的泥土,都是做煤球的好材料,于是继续搬运这些泥土回去做煤球。

谁曾想到,挖着挖着,有村民居然挖出了一把铁做的长剑!之后又是一些陶制的斧头、碗盆之类的东西。

村民们觉得这下面的东西并不普通,不能再挖下去了,于是赶忙联络了江西省考古研究所。

当文物考古队来莲花山考察的时候,才揭开了这些土墩和青砖背后的秘密。

原来,这些土墩已经有上千年历史,这些青砖更是文物。

八十年代才知青砖是古代文物,土墩处有汉代古墓群40余座

考古专家一看这些砖头,就知道它是汉代砖。

汉代砖头的特点,就是体积较大,其次就是上面的花纹,铜钱纹和网叶纹都是常见的汉代雕刻纹案。

毋庸置疑,这些土墩下面埋藏的砖头和器皿是汉代文物。

而在当时,因为部分砖头已经被用来盖房子十几年,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无法让人把自家房子给拆了。

于是,研究所只能将挖出来的其他文物打包,带回去做研究。而这些土墩,在当时也粗略地统计了一番,大约有四十余座。

自此,人们再也没有碰过这堆土墩。

一年之后,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文物普查的时候,再次来到了这些土墩旁。

在考古人员进行了确切地挖掘之后,并没有发现所谓的尸骨。

但是,按照挖掘出来的那些文物来看,应该算是“陪葬品”,而那些汉代青砖则是“墓砖”。

既然没有尸骨,那么这些土墩,就是一座“衣冠冢”。

衣冠冢,只是一种统称,指的是没有埋葬尸骨,但埋葬了死者的纪念物(主要为衣物)的墓穴。

按照这种推论来判断,这四十多个土墩,就是四十多个墓穴!在80年代的时候,这么大的一个汉代古墓群,简直是闻所未闻。

研究所连忙将这块地给保护了起来,并且标上了不同的编号,希望能够从中发掘出更多有关于这个古墓的秘密。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在之后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考古人员将会发掘出更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足以让他们震撼。

九十年代挖出国宝级商朝文物,零零年代复查确定共座

年,在经过了8年的考察后,文物考古队又发现了新的东西。而这东西,令当地村民也非常惊讶。

莲花塘村的村民们,第一次见到这种器皿,“它看上去像个抽水器。”一个年长的村民说道,“下面有三个脚”。

这个器皿是由青铜所制,在先秦时期叫做“青铜甗”。

从年开始,就陆续在一些遗迹、古墓中发现类似的青铜甗。

青铜甗在古代,是蒸煮器皿。而这次出土的青铜甗叫做“青铜甗瓦”,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像蒸笼,下部分像火钵。

青铜甗瓦高75厘米,重达14.5公斤。在经过鉴定之后,确定了这具出土自古墓群内的青铜甗瓦,是商代制造的产物。

也就是说,这具青铜甗瓦,在汉朝时也称得上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文物”。而它显然是被当作珍贵的陪葬品埋葬于此地。

甚至有专家认为,青铜甗瓦可以被当作“仅次于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无价之宝”,之后,更是被评为了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古墓群出土的文物,令考古人员隐隐察觉到,这座古墓群并不只是这么简单。于是在年的时候,考古人员又一次对汉墓群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详细勘察。

结果,真如他们所料。和80年代相比,这座汉墓群又被勘察出来了70余座其他的“古墓”。

在考古人员一个个标号,和设定了古墓群范围之后,结果令他们惊叹不已。

该古墓群一共有座古墓,绵延了5、6公里之长,总面积高达4平方公里。

其中,最大的古墓叫金花墩汉墓,足足有八米之高,总面积为平方米,其规模之宏大让人叹为观止。

当地的考古专家完全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绝对是江西省最大的汉墓群。”

于是,这座古墓群的价值又进一步提升,其保护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因此,当年那些毫不知情的村民们,如今也开始守护这一大片土地。

村民的保护文物意识开始觉醒,自发组建守墓小组守护数年

其实,村民保护汉墓群的意识,比发现汉墓群是“江西最大汉墓群”的时间要早个好几年。

年,村民们发现附近的汉墓虽然被护栏围起来,依然有宵小之辈的身影在墓穴附近徘徊。

之后,村民程家进是看到了21号汉墓旁边有盗洞的存在。

虽然该墓穴已经被盗空,但为免多生事端,他还是和其他村民将这个盗洞堵上,以绝后患。

自此之后,莲花塘村村民就自发组建了一个守墓小队,由五个人组成,每一个礼拜至少要巡逻一次。

“守墓”并没有那么容易,必须得全身上下穿戴厚实的衣服以及雨靴,才不会被荆棘割伤、蚊虫叮咬。

巡逻一趟就要走好几个小时,山路还十分崎岖,即使是走惯山路的村民们都很容易摔上一跤。

而他们这些村民,其实年纪都不算小了。

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守墓生涯后,最小的也已经五十多岁了,最大的也有70岁了。

到了年前后,鄱阳县博物馆发现了守墓小组的壮举,于是给他们每年发了一些钱作为辛苦费。

其实这些钱并不多,每个月也就元。

在年来说,元并不是什么大钱,程家进更是笑称“连买烟的钱都不够”。

当然,守墓小组并不是为了这么一些钱而进行守护活动。

多年来,考古人员在这里的勘察,影响到了他们这代人的价值观,他们深切了解到这是国家的财产,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保护它。

自从鄱阳县博物馆和守墓小组形成了无形的契约后,只要遇到一些相关的事迹,如墓穴坍塌、盗洞挖掘等,都会第一时间报告给县博物馆。

守墓小组的成员们都坚信着,只要自己活着一天,就一天会守护着这个汉墓。但是,他们心中一直都有一个谜团,等待解开。

那就是这些汉墓群的主人,到底是谁?

而这一切,居然要从一张卫星云图开始说起。

墓群主到底是谁至今众说纷纭,可能是英布或西太后的墓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墓穴的勘测手段越来越多。

考古人员发现,这些汉墓群在卫星云图中的分布,居然呈一条龙的形状。

这是偶然得来,还是刻意为之?在那个迷信的古代,既然有能力创造出这么大的古墓群,那么也有可能凑成一个龙的形状。

这样一来,墓主人的身份就更加让人好奇了。考古人员以墓群为中心,向周边村落发散,试图找到一些线索。

巧的是,他们还真就在墓群旁找到了一个小村落,叫英家村。

英家村表示,他们世世代代受到了祖先的家训,要守在这些墓旁边,至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这话一出,可谓是震惊了在场的考古人员。英家村到底是受了谁的指示守护千年?当地村民拿出了家谱,告诉考古人员:是秦末汉初的名将、大名鼎鼎的九江王英布。

换言之,这座墓群的主人就是英布,和他的一众将士的坟冢。在史书记载中,英布及其一百多名士兵最后出现的地方,就在番阳县。

而这个番阳县,就是现在的鄱阳县。

也就是说,英布极有可能是死在这里的。而且,以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说,英布算是叛党,被杀后其尸首自然是被带走领功,不会留在鄱阳。

所以,在莲山汉墓群中,并没有相关的尸首。一切似乎是说得通的。

然而,在汉墓群附近的另一座村庄:程家村。却对汉墓群有着另一种说法,当地村民表示,这是一位西太后的陵墓。

除了主坟外,其他的土墩都是陪葬用的假坟。而这个主坟至今都没有被找到,疑似是埋葬在了程家村的某个位置。

但是,这位“西太后”是何许人也?又为何会葬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山村?

程家村村民除了知道西太后是西汉某位太后之外,其他一问三不知。

但是,即便如此,这个传言也引起了专家的重视。小土墩的排列方式和龙的形状一样,是否意味着,这里确实是安葬着一位皇族?

然而,查阅相关的史料中,并没有发现类似的历史上的人物安葬在这里,也就是说西太后线索也断了。

之后,又有村民说这是百越族的首领的墓。

许多说法众说纷纭,直到有个专家灵机一动,认为这些汉墓群并非埋的是人,而是兵器。

其实这些土墩本质上是安放兵器的窑洞,证据就是里面没有任何棺木,只有兵器和碗盆的存在。

哪怕是那座被当作国家一级文物的青铜甗瓦,也被证实是军用炊具,进一步确认了莲山汉墓群,极有可能在古代是军事重地。

这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根据相关史料做出的推测。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就在鄱阳湖处发生了一场极大的战争,奠定了之后的天下局势。

换言之,当年英布极有可能为了在这里练兵,而将兵器藏在了窑洞,也就是现在的土墩之中。但是还没来得及使用,就被杀害了。

然而,这些都只是推测,汉墓群的去处始终无法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有更高超的考古技术,将真相带到我们身边。

结语:

莲山汉墓群的发现,从考古工作不到位、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到考古技术日新月异、民众自发保护文物的过程,是社会在不断进步的集中体现。

参考资料:

千年汉代古墓群“守墓人”-中新网

“莲山汉墓群”有汉墓座鄱阳村民义务巡查18载-中新网

义务巡查18载鄱阳6村民书写“护墓笔记”(图)-江西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9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