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元宵板龙灯,创下多项第一,羡煞城

2023/3/31 来源:不详

有一句话说得好: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如果论物质,农村人绝对比不上城里人,但一提起民俗,那么农村人就会有优越感。江西鄱阳乙亥猪年元宵板龙灯创下多项第一,板龙灯经过2个晚上的风雨侵蚀,不见憔悴反倒更显精神、霸气,羡煞城里人!

举起来,相当于城里的两层楼高,重量超过一万斤

2月17日,江西省鄱阳县凰岗镇文字村龙灯精彩点亮,喜迎元宵。这一次舞灯意义诸多,舞灯闹元宵活动领头人徐立波告诉记者,从正月十二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结束,舞灯活动持续四天,竹篾扎制神龙,从龙头到龙身再到龙尾,匠心制作,美轮美奂。

据了解,板龙灯共用51根、长约7米、重约斤的竹子作龙骨;板龙灯全长约米,由4米长的龙头(龙头板长3.5米)、板龙身(每段约2.4米)、1板2.2米长的龙尾组成,木材重量超斤;加上纸张、灯饰等饰品,整条巨龙过万斤,举起来相当于城里两层楼高。

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不管刮风下雨,都得出灯,“古代相传雨有两种,一是天雨,一是龙雨。”当地村民认为,龙能腾云驾雾,天雨是自然雨,而龙雨是龙兴起的,“这种雨,能滋润万物,洗去铅华,无人不为之欢呼!”

凰岗的板凳花灯在江西独树一帜,体型高大威武,场面蔚为壮观。很多地方的花灯不像凰岗这么精致,板灯是多层的,有5-7盏灯,而且使用五颜六色的花纸,剪成多种图案,张贴在花钵上。黑夜中,锣鼓喧天,龙灯明亮,多名强壮汉子将龙灯带到各村,沿路各村热情迎接。

时隔27年,该村再次崭露头角,板龙灯舞出多项第一

对于很多生活在城里人来说,过节很单调,主要是过节没有酣畅淋漓的乐子,除了下馆子、唱歌、找几个朋友打牌,几乎没有用得上体力的娱乐方式。城里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一些民俗,特别是需要体力的民俗,在城里人心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或许就是乡愁。

儿时常听爷爷说昌江的对面也居住着我们的亲人,舞灯跨江艰难,需要用船运过去,然后再合拢板灯。“年当兵,年为庆祝全镇第一座跨江大桥开通,文字村组织舞灯庆元宵。”在海南三亚工作的徐金献告诉记者,那时在新兵连,恨不得收拾好行囊回家。

父亲带着几个弟弟舞灯的热闹场面,被我刻画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然后深植于心。徐金献望着飞舞的板龙灯,脸上时而露出笑容,时而目光如炬:时隔27年,文字村再次崭露头角,没这么热闹过。“过年都没回家,只为元宵回家乡看花灯。”

值得一提的是,文字村全村有近户,近人,是凰岗人口最多的自然村(注:非行政村),文字村隶属柏树村委会管辖,但是人口超过行政村柏树村。“说起文字村,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家乡下人只记得行政村。”村民徐兴旺说。

论自然村舞灯的规模,那么文字村元宵板灯龙头长度、高度、重量,人员参与力度等,都创下了鄱阳多项第一。“正月十二开始文字村舞灯时下雨,接着天气一天比一天好放晴”,舞灯结束后,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这是龙颜大悦,家乡会一天比一天好,村民徐如显说。

板灯龙,用上了多个工种,从制作到出灯千辛万苦

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紧密相连,除了篾匠、花匠、木匠等传统工种,还有电工、焊工、影像等现代工种。“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过想和做之间有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这鸿沟便是思想,很多人觉得舞灯太复杂且累,担心搞不好,不如找戏班子唱戏省事省力。”

文字村人多,没有村长,人心涣散,很多人说:吃喜酒的时候就是村干部,担责时就不见踪影。“以前舞板龙灯,一般由村长提灯笼,在前面引路,带领舞龙队为各村祈福”,其实村民口中说的村干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村干部,而是村小组长,每个堂股一个人。

堂股股长通常由常年在家的人担任,没薪酬,变动大,工作方法过时,陈年旧账多,村民大多有怨言。“以前全村人都在家务农,吵架虽是家常便饭,但有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观念,遇到事情都不藏着捏着,矛盾大多及时化解”,现在环境变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成了习惯。

那些要元宵舞灯的,绝大多数是青年人,他们不在家,舞什么灯?舞灯出了事情怎么办,谁来负责?而且舞灯是“正家”的事情,其他人都是胡闹。村民口中的“正家”说的是村长,没有村长的时候,股长代行村长权利,不过股长多,年龄大,思想难以统一。

一开始,计划年元宵舞灯的,只有4个人,年元宵就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筹集了3万多费用。也许是为了生计无暇顾及职业以外的事情,也许时间一长失去了热情,后续工作停滞,前期筹集的费用全都退了。有村民说风凉话,几万给我存一年,还有利息!

当地青年人勇挑重担,没钱垫钱,主动签订责任状

弘扬传统和保障安全,往往存在冲突。以往群众生活不富裕,绝大多数是文盲或法盲,群体性活动很难控制持续,安全隐患多。现在土房子都换成了洋楼,青年人文明有礼素养高,股长大多担心出事进班房,法制观念增强,大多不肯签字,搁置大半年的舞灯差点泡汤。

大丈夫,一言九鼎,这关系到全村人的颜面的大事,中青年要扛起来。年1月19日,文字村青年人自发组成扬灯委员会,由徐立波、徐如显、徐金华、徐淮江、徐天喜、徐兴旺、徐加红等10位中青年组成。“弘扬传统文化,如不能以村里名义搞,就用宗庙名义搞。”

徐立波说,文字村没有村长,一盘散沙,股长对元宵舞灯很抵触。如果扬灯,谁愿意垫付前期开支,有钱了事情谁去办、龙灯好了怎么出灯、灯笼谁来提、谁能签订责任状?“水到渠成,船到桥头自然直。”文字村扬灯委员会,前期垫付了3万多,几乎都没到亲戚家拜年。

腊月29都陪着大家去村子里的竹林,将竹子运回家。扬灯委员会徐天喜是一名货车司机,在家经营有一家杂货店,年终时非常忙,不仅要收账,还要帮衬着老婆管理杂货店。制作元宵板灯的木材、竹子来自多个地方,一用车就得耗费半天,他不得不推掉了外面的活。

只能找辈分最高的一家提灯笼。徐立波说,文字村99%姓徐,发十公又名徐克成,是文字村一世祖,出生于明代洪武28年,官至济宁知州,是东海凰岗徐氏史上最大的官。通过舞灯弘扬传统文化、庆祝凰岗二桥开通、为新中国建立70周年献礼。

辈分最高的是明字辈年逾90岁,他委托家中幼子、凰岗中心学校校长的徐美文提灯笼。徐立波说,师出有名争议少,“股长都不敢第一个签字,那时我信心更足;老一辈法制观念强,寻衅滋事的青年人就不担心。”我签完字,股长们似乎感到轻松,也参与签订安全责任状。

青出于蓝胜于蓝,年长的股长再也坐不住了,扛起了责任

有人言,有祖不知是前任之过,知祖不认是后人之错。发十公祠,是凰岗徐姓十三祠之一,而且是人数最多的一支,舞龙沿线的群众都与发十公徐克成有一定渊源。27年前,凰岗大桥开通,文字村人能组织元宵舞板灯,跨江庆祝。

而这一次正逢凰岗二桥开通、新中国建立70周年,是一个大年,这或许是天要考验文字村人,元宵舞灯期间气象预报显示有雷雨,事实如此,很多人在观望。“板灯出不去,则是后辈无能。”每个年轻人身上似乎都感受到压力,时刻关心着扬灯工作进展,主动作为。

扬灯是必须的,但是我不能舞龙头。徐正华是扬灯委员会成员之一,性格直率,好酒的他甚至在元宵舞灯庆元宵期间滴酒不沾。他做到了,至少没有感到醉意,以村集体荣誉为重,鞍前马后的付出。舞灯是力气活,主力是年轻人,但离不开年长者指点。

自己不赞成元宵舞灯,怕出事,不过儿子都积极将费用交给扬灯委员会,有些年轻人甚至与父母在扬灯一事上争论不休。这或许是让几位年长的股长思想转变的原因。

腊月23,该村扬灯委员会号召年轻人积极参与扬灯准备工作,上午砍伐27根竹子,下午将8棵重达数千斤重的樟木运到木材厂。正月初六开始轧制龙头,到了第二天竹子仅剩下一根,扬灯委员会的成员冒雨上山采竹。“工作有这股劲,该多好?”村子里长辈都这么议论。

正月十二,天空阴暗,白天大雨,龙头没有轧制好,晚上又要出灯。“有不少人着急,忙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也有人沮丧,担心出不了灯,有人会退缩。”扬灯委员会徐金华告诉记者,前期费用都是扬灯委员会垫付,各个股股长虽然说了村里自负盈亏,大家半信半疑。

直到各个股长确定出马,给各村下请柬,根据责任状开展工作,年轻人的心中压着的巨石才算落下。由于时间仓促,没有买到防雨的蜡纸,到了正月初八,大家心里发慌。“这帮年轻人干的是什么事情,买纸张都要教”年长在后面奚落我们。徐金华说。

优化并继承传统,龙头由红布打底,不担心大雨侵蚀

正月十二下午2点,雨依然在下,鄱阳旅游局、摄影协会、鄱阳报社组成的“元宵舞龙报道组”,浩浩荡荡的驶入凰岗镇文字村,在进村的路上,车子陷入了泥潭。报道组长王忠华见到5个精壮的后生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怎么没有带绳子?能推的动吗!

“一二三,车子一下子就被推出泥潭。”到了文字村,报道组顾不上吃饭,涌入了人群,为舞灯青年和看热闹的朋友们拍照,舞龙头的青年则在龙头周围细细打磨,剪红纸糊龙头、用牙齿咬透明胶、爬山云梯挂彩布、生怕调皮的小孩将龙珠弄坏,挡在门口警戒......

出灯的时候,雨停了,接着又下,然后停了又下,一个晚上就这么反复。在30里的夜行中,幸亏遇到的是小雨,沿路都有亲戚朋友盛情款待,花灯坏了大不了明天补上,感冒了大不了吃片感冒药,只要龙头无碍,其他都是小事情。

事实上,文字村的龙头一改以前用龙头用纸糊的传统。这得益于长辈们的建议:龙灯用纸很讲究,需要蜡纸。听完建议,当日,扬灯委员会负责人徐立波,弄来了红色广告布。“用广告布打底,即便雨再大,龙头也不会有问题。”现场人都说,龙灯改的越多,越吉利。

从正月初六扎龙头,龙头的高度从1.7米高,增加到2.35米,到龙角的高度有2.8米。为了图吉利,木匠师傅徐占春拿出了鲁班尺,龙头长宽高符合风水界吉凶规律。大家一起选择了财、官、义。文字村舞灯还算顺利,有了前一天的教训,第二天大家准备了油纸遮挡。

航拍器材派上大用场,凰岗二桥星光璀灿

前三天下雨,龙头基本完好。正月十五,天气晴好,沐浴在龙雨下的龙灯,泛出了一层白色,犹如龙灯带回的祥瑞之气。村里有人说,这层泛白的红纸是宝贝,应留下。他们把龙头装饰一新,换上了红纸,添了金胡须,为龙身卸妆。

龙是不是油纸憋得喘不过气?文字村舞灯舞出了灵性,化灯后,龙珠顺利举行交接仪式。忙碌几天的村民洗漱完毕,窗外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谁说不是老天眷顾文字村人,该村第一个将舞板龙灯从凰岗二桥跨昌江,航拍器材派上大用场,新建的凰岗二桥星光璀灿。

“为了不给村里增加负担,文字村舞龙头的人赞助了桶烟花”,桥面上停了很多车,烟花铺满地,私家车主蔡某告诉记者:今天是正月十五,带儿子从景德镇吃完团圆饭回来,见到晚上凰岗二桥上有很多烟花,询问得知是文字村的龙灯要跨江,于是停车等待美景。

不一会儿,天空便热闹起来。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各种颜色的星光纵横交错,照亮了昌江两岸的夜空,也照亮了舞灯和赏灯人的笑脸。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空中闪耀着种种光芒,那么神奇,又是那么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文字村的板龙灯超过万斤重,舞起来力大无比,舞出了团结的力量;文字村的板龙灯舞起来有4米多高,舞起来高大威武,舞出了凰岗发展的势头;文字村板龙灯板舞起来,犹如真龙奔月,气贯长虹,昌江两岸行人如织。

舞灯人也沉醉在流光溢彩之中,在烟花绽放的那一瞬间,文字村人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也同样绽放了。即使烟花的美丽是短暂的,也终究成为回忆。但因为烟花喜欢绽放魅力,从而换来全镇人民的快乐,幸福;换来凰岗人对文字村人的一声赞叹。

当地人为此出了一个对子:凰岗文字村人板龙灯闹元宵,徐氏发十公祠人丁旺盛世出!这也是历史以来,凰岗最为热闹的日子,凰岗镇蒋文龙说,凰岗处处张灯结彩,舞灯人热情高涨,大桥上从龙头到龙尾都是高高举起,这个元宵异常热闹。

责任编辑:徐金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