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迎风奔跑澎湃在线
2023/5/26 来源:不详北京皮炎防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956141.html
原创振远、淑云、馨远零度往上
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性;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在经历了困惑、纠结,甚至挣扎之后,依然能够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文
刘振远
巩淑云
侯馨远
监制
张凤云
编辑
闻人君
陈艺娇
高雅
美编
刘念
回首,万千感慨涌心头。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伴随人们生活的始终,口罩到现在也是不能摘;年中南方大水,危及了大面积的土地和人口;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就业似乎也面临着更多困难,就算到了年底,还能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寻找兼职机会……是的,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性;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在经历了困惑、纠结甚至挣扎之后,依然能够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即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外卖小哥们还在路上前行;发大水的时候村里的人们顶风冒雨在沿江大堤上巡查;当然,也有人对自己的生活作出新安排,离开了原来的行业,去追寻更多的可能,在凛冬中满怀希望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这一年,对于普通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当我们去采访的时候,面对着那一张张坦诚的脸,感受到更多的是平和,知道怎么在艰难的时刻熬下去,也懂得享受当下的美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每个人都能生活在美好时光里。
“今年我打算把孩子从老家接过来”
主人公:骑手白玮
年:在河北买了第二套房
零下8摄氏度,冷风像一把冰刀,不断割着白玮的脸。迎风骑行,这位30岁出头的骑手已经感觉不到脸上的刺痛,在北京市朝阳门外大街上一路奔驰。
穿过几个路口,来到一座现代化小区,保安礼貌地将他拦在了门外,并告知不能进入,只能由住户来取餐。白玮无奈,只得拨通顾客的电话,电话那边传来几声埋怨,白玮一个劲儿地说着“不好意思”。
“最怕碰见这种情况了,保安不让送进门又不敢存外面,顾客还不高兴下来取。我们只能给顾客解释,说好话。”白玮叹了口气,不断向小区里张望。可等了快10分钟还不见人,他急得直跺脚。刚想再打一遍电话时,一个中年男人缓缓走了过来,冲白玮大喊了一声:“我的外卖。”
白玮赶忙迎上去,向男人核对手机尾号。男人白了他一眼,不耐烦地说了声“没错”,便将外卖夺到手中,头也不回地走了。来不及多想,白玮看了看美团App上的抢单提示,低声说了句“来不及了”,便骑上车飞奔而去。
就这样,一直忙到下午3点多,白玮才歇了口气。摘下头盔,汗水已将里层打湿;整一整衣领,发现也被汗水浸透。“几乎每天都是这样,三餐是外卖高峰期,经常会‘爆单’。每一分钟都不敢耽搁。”白玮揉了揉脸,舒缓了一下紧张的情绪。那张脸经过风吹日晒,写满了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
“去年平均一个月能跑多单,差不多能挣1.5万元呢。”回忆年,白玮渐渐展露笑容,“以前干过装修,工作环境比较脏而且工期不稳定。现在干骑手,虽然也挺累,但收入比在老家务农高很多,符合我的预期。”
白玮的老家在甘肃省镇原县农村,由于土地较为贫瘠,他家十二三亩地一年下来也就五六千元的收入。但白玮很有闯劲,心里一直想着致富,年初中毕业便外出打拼,辗转多地、从事多个行业后,于年来到北京,并于当年9月当上了美团骑手。
然而,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差点打乱了白玮的计划。“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们出不来,只能在老家干点儿农活,心里甭提多着急了。”他说,4月疫情得到控制,赶紧回到北京,“刚回来的那个月骑手特别多,好像都在家里憋得不行了,接活一个比一个积极。”
去年4月到现在,白玮基本上每天都是一大早开始跑单,忙到晚上9点多才回去休息。特别是最近3个月,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
“外卖行业就这样,干得多挣得多!”白玮说。
白玮,是北京国贸一带的美团“跑单王”。与不少骑手跑几个小时就休息不同,他几乎把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外卖事业。之所以这么拼,与他去年的一喜一愁两件事相关,而这一喜一愁都与房子有关。
去年,白玮在河北省高碑店市买了第二套房,这是他年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虽然房不在北京,但是离北京很近,买了房心里也踏实了不少。”白玮笑了笑,“每个月要多还元的房贷,还得赶紧把买房借的钱也还上,不拼命干哪来的钱呢!”
从农村家庭到在北京周边购买两套商品房,白玮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他和妻子在东五环外常营附近租了一间房,每月租金元。房子虽小,只有十几平方米,却功能齐全,能够满足两口子的生活所需。
白玮的妻子在美容院工作,第一套房就是她多年前购买的。去年疫情期间,让白玮一家为这第一套房的贷款犯了愁。“疫情把我们困在老家两个多月,一不小心房贷逾期了。那套房一个月得还多元呢。”白玮咽了口唾沫,“美容行业受疫情影响大,下半年妻子的工作才算稳定下来,所以现在我俩压力挺大的。”
“压力大没什么,只要踏实干,生活肯定越来越好。现在生活也确实比以前好太多了,只能说我们的预期变高了。”白玮话锋一转,“当然,最怕的还是送外卖的时候出乱子。”他回忆,去年有一次晚上送外卖,差点错把某小区1号楼的外卖送到另一个小区甲1号楼。他找不到去1号楼的路,便给顾客打电话,可电话那头的顾客却不理解。白玮本就憋了一肚子委屈,刚想回几句,仔细一想怕顾客给差评,只好又用“不好意思”应对了过去。尽管外卖最后送到了1号楼顾客那里,他还是担心顾客给差评,整晚都没睡好觉。
还有一次,他在等红绿灯时被右拐的车撞了一下,虽然不严重,但还是心有余悸。这也让白玮的家人对他的工作既爱又“恨”。“虽然公司给买了保险,但家人觉得天天在马路上跑,容易发生危险,有时对工作不太支持。”白玮说,“好在我平时比较注意。”
眼下,又到了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白玮也响应号召,决定留在北京过年。他告诉记者:“手里有些结余,公司又发了补助,留京过年不成问题。”
不论是喜是愁,不管快乐还是压抑,年已从指尖悄然滑过。展望年,白玮的“野心”似乎比年更大了,“我得再加把劲,争取每月能跑单,收入再多一些!”
跑单“野心”的背后,其实是他对自己年的奋斗预期。“今年,我要把孩子从老家接过来,在北京上幼儿园,让她能够享受到北京的优质教育。”白玮眼神中透着坚定,“妻子将来想开家美容院,现在我俩一起努力挣钱,说不定以后都成老板了呢!”
“那就开始干吧,还等什么?”
主人公:资深媒体人康少见
年:打造个人农业品牌
要不是因为年初的疫情,康少见是万万不可能这么快就做起茶生意来的。在他的计划里,这怎么着也是几年后的事情。
作为一名从业17年的资深媒体人,康少见在不惑之年选择辞去在北京的一份非常好的工作,就是想在新的一年自己做一份新的事业。
“我辞职出来就是想做两个事,先做钓鱼这个小品类,明后年做农业这个大品类。而且我要先做内容,再做产品。”可是计划却落空了。疫情使他不得不滞留在湖北恩施州鹤峰县的老家中,钓鱼品类的内容完全无法开展,农业品类的内容也没有积累,就只能做眼前的茶叶制作和销售。
“那就开始做吧,还等什么?”说起这个,康少见觉着这就是个机遇,他的声音有些哑,但是非常有感染力。他看上去是个典型的实干家,看准机会就立刻抓住,哪怕这个机会还处在不确定当中。
做起茶产品,还有一个原因是在老家的时间给了康少见一个冷静、长期观察和思考自己家乡产业的契机。鹤峰县走马镇被称为“湖北茶叶第一镇”,茶一直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里的茶曾经辉煌过,年前,这片山区的精制红茶经宜昌出口,宜红名噪一时。可是,历史并不总是如此,“我们镇收入还可以,是因为有那么多茶。但也是因为茶太多了,当地茶农就只做大宗鲜叶出口,钱少不说,太被动了。”当地茶叶制售方式长期积累的弱势,在疫情期间彻底显露出来,再加上一场倒春寒和超长雨季,让村民损失惨重。
从小在茶山上长大,康少见懂茶、惜茶。北纬30度,黄金的茶产区,平均米海拔,山川风物,一片净土。“一个能出这么好品质茶的地方,却只做低端的原材料出口的角色,完全靠鲜叶走量,没有市场议价能力,没有高利润,更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真是委屈了我们本地茶品质。”曾经的宜红享誉国际,如今鲜叶出口以后被做成茶叶粉、茶叶末,这种加工方式让康少见觉着十分心痛。
连绵春雨容不得他再过多考虑原先的计划,茶叶有时候一天能长几公分,今天不采明天就达不到品质要求了,说干就干!“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之后康少见为了卖茶、做茶就一直在奔波。到处找,到处跑,到处试。
“你就去找一找嘛,又没什么损失。”茶叶滞销,当他劝周围人主动找销路时,很多人都觉着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换个方式哪能做得来呢?“我找你、找他、找她,找个人,总有一个人认同你的产品。跳一级,议价能力就提高一下,对农民来说这就是个很了不起的变化。”当周围人看到他能主动把茶叶卖掉,而不是被动等着别人来收的时候,都感觉受到了刺激,也纷纷开始想办法。
除了把眼前的大宗茶卖出去,康少见清晰地知道,茶品牌是最重要的。为了能够做出代表鹤峰茶的品牌,就必须找到一款能够代表家乡的好茶,找到本地产品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除了云南的古茶树,很少有地方像鹤峰这样有这么多的古野茶树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密林里。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说过,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名一曰茶。野者上,园者次。”于是,康少见开始了上山寻宝之旅。
那是件很危险的事情,第一天去车子差点翻下米的悬崖,山里还有五步蛇,“可是你得去呀”。找茶的过程中,他看到多年前宜红创始人为了茶叶运输铺砌了几百里的石板路,这实实在在戳到了他的泪点。“今年想做茶,做茶不做宜红的话,心里有点不舒服,宜红从这里起源,我觉着还是要向祖宗茶致敬。”跋山涉水,在山上的密林中艰难地寻找。他抚摸着一株株古茶树,非常专业地判断着,“这棵至少年以上的树龄了,藏在这种原始的丛林里头,不被人知。”海拔高度、复杂的植被、云雾缭绕、人迹罕至,这些特征让野茶既粗犷不羁,又平添几分馨香。
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红茶的每道工艺,差一点都不行。找到茶,还要有好手艺人。康少见找了很多茶厂和师傅,尝了很多茶,都没有让他满意。后来找到了吴高华。“他做的茶我尝了,惊艳,非常非常惊艳。第二次去,我见到师傅的儿子,他也是从外面回来想做点事情的,那沟通起来就太顺畅了!一拍即合。”
康少见拿着自己做的“高山雾隐”品牌宜红茶的时候极其骄傲。品牌名字下边还写着一行小字:康少出品。毫无疑问,下面的潜台词是“必属精品”。这是鹤峰茶给他的底气,也是他对茶的品质极端严格把控后的从容。
“如果觉着眼前的一地东西是钻石,断不会有人踩在上面,就是因为大家将钻石当成了玻璃,所以就去踩踏。”在康少见眼里,鹤峰大山里的茶就是最璀璨的宝贝。“可以比嘛,一般两叶一芽的茶叶做出的红茶泡六泡左右就茶水分离,我们鹤峰茶至少泡个八九泡。这是因为鹤峰茶生长环境好,富硒少铬,汤色清亮,而且作为发酵茶,有年份感。”这些话是康少见在一个汽车品牌与鹤峰茶进行跨界联合的发布会上说的,风吹日晒地在山上跑,使他的脸看起来有些黑,但他在台上介绍鹤峰茶的时候很自信,充满想法和能量。
一年来,“康少出品”的除了茶,还有蜂蜜、橘子,马上还要做腊肉、橙子、大米。他说有做出来的茶打底,他做其他产品就没有什么怵的地方了。
一个媒体人,辞职以后做起了农产品生意,这么“跨界”会不会太冒险?当被问及这样的问题,康少见是有把握的,因为看起来是跨界,其实也是在为融合作准备。接下来,康少见将组建一个生态农业团队,做一些带货的案例出来。在媒体工作的经验告诉他,农业内容依然非常有价值。
“我是有数据的啊,农业大品类的CTR(点击率)居高不下,用户基数大、黏性强,从用户流量到实际购买存在很大转化率,数据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而且鹤峰不仅有茶,还有薇菜、葛仙米、恩施小土豆、香肠……好产品多,可以生产的内容就多,比如挖土豆,有几个人见过挖土豆呢?看你挖土豆,可能就会在你那里买。”
康少见说他之所以这么做,不仅是为了做自己的生意,更是想给村民们打个样儿,通过成功的案例来“刺激”一下周围人。当他建议周围的人也试试直播等线上渠道时,很多人都这么反问他:“我长得这么难看,谁愿意看我这样一个农民嘞?”康少见理解他们,农民抗风险能力低,而且买新的东西会不想去尝试。等他做出一些案例来,能有人加入,对他来说,对很多当地的农民来说,可能就会带来一个很大的突破。
“希望生活轻松些”
主人公:村党支部书记李昌青
年:和洪水打了场仗
“用几个词形容一下年?”
“累,就是累,太累了,命都要短了。”电话那头,李昌青脱口而出,不假思索。
李昌青是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龙口村党支部书记。年出生的他从年开始做村干部,已经当了7年党支部书记,6年村主任,从30多岁一晃干到了50多。
“元旦能歇两天么?”
“哪能歇!”李昌青继续说道,“最近村里要平稳换届,昨天还布置预防疫情呢。”
棘手的事也确实都“挤”在了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鄱阳湖退捕、抗击洪灾、脱贫攻坚收官……一年到头,李昌青连喘口气的空档都没有。问起过去一年,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事和最累的一段日子,本以为他会滔滔不绝,可事实是听到问题后,李昌青一时语塞,沉默着思考了一会儿,愣是讲不出一个字来。
“典型的事太多了,每件都典型,每件也就都不典型了,每天都累,反倒没啥可讲的。”
虽然几乎被天天“栓”在村里,但“不着家”却是李昌青的常态。村委会、防疫卡点和圩堤是他最常去的几个地方。翻看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