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方氏方德益迁桐年代的思考

2022/7/14 来源:不详

德益公是桐城桂林方氏迁桐鼻祖。对于其迁桐及生存岁月,有不同的说法。我看到的有三种:

一是乡先贤马其昶专著的《桐城耆旧传》,在方断事传第三有:“宋末有德益公者徙桐城,大公五世矣。”

二是清道光七年()《桐城县志》卷第十七《人物志?笃行上》有:“方德益,原名耶,字耶公。元末自池口徙桐,以好义称。”

三是清光绪六年()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小传及传记。小传曰:“鼻祖德益,不知为讳若字。宋末迁池口,元初迁桐城凤仪坊。生卒墓所无征。”传记曰:“吾先祖德益公而上,其讳不传。考家乘,自广信迁鄱阳,鄱阳迁休宁,休宁迁池口。池口者称德益公,在宋元间自池口徙桐城,生卒无征,葬野狐墩,失墓。”

三种说法中,《桐城耆旧传》可以为无误,《道光县志》应为有误,家谱较为精确。

按家谱,桂林方氏迁桐后,自第四世周遭始即有精确生卒年份记录。一至三世无生卒年记录,但谱载二世、三世都做过元代的公差。四世周遭也做过元的公差,其生于元致和戊辰年(),卒于明洪武己酉年()。

元代国土虽大,但存在光阴较其余王朝为短,自蒙古称国号为大元的年至朱元璋称帝洪武元年的年,不到一百年。年应为元中期了。按二十年一代计,曾祖与曾孙最少应差60岁,德益公该当出世在年畴昔,即宋末。其生存岁月应为宋末元初,而弗成能在元末。

德益公割地为学宫扩前衢,捐金修桐溪石桥均应在元初、中期。明弘治三年()县志和道光七年()县志都记录,原县学宫是在元延祐(-)年间开发的,也即是说德益公在元延祐时还健在。

宋末元初是个朦胧观念,大抵该是甚么光阴,我以为应在十三世纪60岁月至80岁月,即-年。年,忽必烈称大汗,并建元中统,在此前两年,蒙古国大军即分三路南下侵宋,宋代颓势立显;年蒙古改国号为大元,此即堪称元初;年临安沦陷,应为宋亡标识;年崖山一战,宋军完全败亡,帝昺投海而死,宋代就死翘翘了。是以,年前称宋末,年后称元初都不能算错。德益公迁池口,徙桐城该当就在-这三十年间。

德益公迁桐时,该当是个富翁。他一牵就迁到城里的凤仪坊,而不是村庄。他的家当多大,何如来的,不见记录。凤仪坊在哪,在城东。道光县志有一张“城表里街道图”,图上未标凤仪坊地点,但有大宁寺场所。弘治县志载:“大宁寺在县东凤仪坊。旧名不动山大宁禅寺,在县西五里,宋碧岩禅师。洪武二年,僧妙清徙建於此,遂为大森林。”从东做门入城,向左或曰向南,即是凤仪坊。

弘治县志和道光县志都记录,凤仪坊有五座相继贯串的方家牌楼。离别是:世科坊,为洪武己卯举人法子立;联芳坊,为正宗丁卯举人方佑立;奎光坊,为成化己酉举人方瓘立;登庸坊,为成化丁酉举人方印立;桂林坊,弘治戊申知县陈勉为方氏五举人立。

在凤仪坊左近的东大巷,尚有成化丙午知县陈勉为检察御史方佑立的绣衣坊,弘治戊申检察御史李善、知县陈勉为给事中方位立的司谏坊。这些牌楼都是德益公离世后明代时建树的。

遐想早年,凤仪坊及其左近,巍峨耸立的牌楼群中,有七座是赞扬方氏功名的,类有歙县棠越牌楼群的气焰也!

德益公寿考好多,不得而知。然其毕生中两次远程转移,又慷慨解囊,热情公益。因行善之德,故簪缨不停。德益公在古代是个了不起的人!

?精粹保举?拜访庐江、枞阳宗亲方佑:桐城桂林方氏第一个当选进士的人法子:桐城桂林方氏第一个科举入仕者一封新春家书拜望一生祖坟场我的父母我的家金鸡岭吉地一脉方鸿寿家的故事预览时标签弗成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