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丨江豚逐浪高
2023/4/7 来源:不详北京专科雀斑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23/9351505.html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沈东方
9月19日上午9时30分,“中国渔政”“中国渔政”两艘科考船一前一后从武汉渔政码头拔锚起航,向东缓缓而去;同一天,长江干流四个江段的科考队伍同步出发——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正式启动。
这是继年、年和年后的第4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也是《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和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考察范围包括长江江豚分布的长江中下游干流、鄱阳湖、洞庭湖以及部分支流汊江水域,由余名考察队员、20余艘渔政船艇同步实施。
长江江豚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和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哪些改变?与前三次科考相比,本次江豚科考的重点有何不同?考察结果将对江豚保护以及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带来哪些思考?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考察范围更广、投入装备人员更多、考察技术更先进,四支考察队同步开展江豚全面科考
“刚刚经过洞庭湖口时,我们观测到一大群江豚。”9月21日上午,正在科考船上的长江干流城陵矶至湖口段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志刚向记者讲述了这个喜人的发现。
梅志刚带领的科考队,是本次干流考察的四支分队之一。“以往的一次科考用时50天左右,此次16天就可以完成。”他表示,与前三次江豚科考不同的是,本次科考不再是“一支队伍干到底”,而是分组分段进行,每支队伍负责大约公里江段,同步对长江江豚分布的水域进行全面科考。
其中,9月19日启动的长江干流考察分成4段,每段一支考察队伍——长江干流宜昌至湖口段考察,涉及2个考察分队,分别在武汉市和荆州市启动;长江干流湖口至南京段考察、南京至河口区江段考察在南京启动。此外,两湖考察预计9月28日启动,涉及洞庭湖、鄱阳湖湖区及支流水域。
据梅志刚介绍,此次科考使用的渔政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专业改造,搭建了专门的观察平台,每艘船上分配了16-18名科考队员,各有分工。“科考队员主要分成五个团队,分别为保障团队、目视观察团队、被动声学监测团队、水环境采样团队以及影像辅助系统观察团队。”他表示,此次科考除了在考察范围上比以往更广,船只人员投入更多,考察技术对比以往常规手段也有所创新。
与其他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不同,江豚用肺呼吸,需要频繁出水换气,这给行船观测提供了可能。目视观察是江豚科考的核心部分,即考察队员通过望远镜观察江豚,记录数据。“江豚长期适应水生环境,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声呐系统,平均每6.4秒就会发出一次脉冲串。通过对水下声波的分析,可以准确识别江豚。”针对江豚体型小、没有背鳍、出水幅度低等不容易被目视观测到等特点,被动声学监测可以形成有效补充。该方法通过把一个收声声吶放在水里,收集水下声波以判断江豚分布和数量。这一技术也被普遍应用于国际鲸豚类考察。
“除了国际上通用的这两种方式,本次考察我们还加入了影像辅助观察系统(VAOS)和环境DNA技术(eDNA)。”梅志刚告诉记者,运用影像辅助观察系统连续对考察水域实施同步拍摄,加上后期人工智能AI识别技术的辅助,可以同步记录长江沿岸带生境、岸线、航运等环境信息,还可以提取江豚出水画面,对目视观测的结果进行有效补充。
环境DNA技术通过对长江干流水体的连续采样,获取水样中残留的水生生物种类信息,结合不同水域的江豚分布与相对密度等信息,实现对长江江豚分布数量极少江段的数据补充。“如果在流动性比较低的水域,通过水样分析,我们不仅能发现江豚考察期间是否在这里活动,还能测出它是否曾经经过这片水域。”
对于公众关心的“看到了几只江豚”的问题,梅志刚表示,“科考观测是一个类似于采样的过程,并不是直接数江豚。大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