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乡村教育澎湃在线
2023/4/21 来源:不详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m.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
前段时间,湘西有位基层老师写了篇文章,里面提到乡村学校的管理混乱和形式主义作风,学校几乎每周都有检查:“停课扫地是常有的事,我的语文课已经停滞不前。老师还得走访扶贫,有几次检查应急,我们不得不去政府加班,让教室空堂。”
南都观察此前收到过一些一线教师的投稿,也采访过一些乡村教师,发现很多老师都曾表示自己的教学时间会被其他事务所挤占,一些教育创新的尝试也因为种种原因被上级叫停。
在中国,现在已经有一些很成熟的长期支教类的公益机构在向乡村输送支教老师,以缓解乡村的教育问题,也有一些公益机构以夏令营等形式,陪伴乡村学生度过假期,还有一些机构在用互联网课程这类线上产品丰富农村学校的教育形式。
10月27日,南都观察邀请了四位以不同形式参与乡村教育的年轻人,一起分享他们对于这个话题的观察和思考。
以下为活动现场的对话——
▌我们所观察到的乡村学校
南都观察:现场有两位在乡村学校支教过的老师,想请二位介绍一下所支教的学校的基本情况。
张欣(曾经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支教过半年):我是在年上半年那段时间在四川大凉山的一所乡镇中心小学里支教,当时是一个支教联盟机构的志愿者。学校的位置很偏,从首府西昌下火车之后,要坐大概四五个小时的大巴到昭觉县,如果情况好的话,再坐四五个小时的车能到学校,如果遇到滑坡泥石流,路被冲断,就只能坐车到山脚下,然后再走三四个小时到山路。
因为学生少,中心小学里只有一三四六这四个年级,一共个学生,四、六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寄宿。当地除了乡镇上的中心小学,还有两个分布在村里的教学点,教学点里只有一二年级。当时我们有八个支教老师去当地,中心校留了四个,剩下的被分到了教学点。
其实在当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去学校上学,有时候家里没人放牛放羊了,孩子就会留在家里做农活,他们会觉得就算一两天不上学,也不会怎样。
除了校长之外,中心小学里还有三位当地老师,两位教语文、数学,还有一位教体育和英语。我觉得当地老师的情况也不好,有一位患有艾滋病,还有一位酗酒。在支教老师去学校之前,老师们就把学生们关在校园里,其实也不怎么教课,最后会把孩子们集中在操场上,按年级站好,训一番话,然后就放学了。
我们四个支教老师到了学校里之后,基本上学校就交给我们管理了,原本的校长经常不来学校,我们就选了一个支教老师来管理整体事务。我们四个分配了各自的语文数学教学任务,又额外开了一些音乐体育美术课。
刚到的时候,四、六年级的很多学生连加减法都不会,平均分就4分,百分制,后来平均分提高到了10分。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能从一年就就开始接受比较好的教育,每学期提高6分,六年下来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年8月,程风投身江西省鄱阳县一个偏远的教学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把只有17个人的学校做到了现在拥有人的小规模学校。赣鄱视听
吴老师(在广东潮汕地区的乡村小学支教过两年):我是-年期间在潮汕地区的一个小学当英语老师兼班主任。学校之前其实是一所中心小学,后来因为人口外迁,镇的行政单位被降成了村。学校有多名学生,比一般村小的学生人数多很多。
学校有九名在编教师、两名代课老师,和四个支教老师。可能是因为在广东,整理来说,学校的基础设施比其他资源匮乏地区的学校要好很多。我刚去的时候,每个教室里都有多媒体设备,但黑板还是传统的那种,后来增加了电子显示屏。但整体感觉上,家长没有很强的那种“让孩子认真读书”的观念,镇上一共11个学校,刚开始,我们学校里好几个年级的平均成绩在镇上垫底。
我是去的第三批支教老师,在这之前,我所在的支教机构已经和学校合作了两年。前几届的支教老师带来了一些新颖的课外活动,学生的成绩也确实有所提高,这给学校增加了自信。校长的心态非常开明,几乎允许我们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当时在普及自然拼读法,但我们认为其实音标的教学对孩子们更合适,校长也允许我们回到音标的教学上。因为之前老师的铺垫,加上我有比较大的教学尝试的空间,最后我那个班的成绩就变成了全镇第一。
南都观察:现场还有两位虽然没有支教经验,但都和乡村学校有过合作,具体都是哪些事情呢?
李东方(任职于教育公益组织,目前在做线上支教的公益项目):我们的主要项目是做线上支教和线下夏令营,会和高校的社团合作,招募并培训大学生志愿者,经过培训的志愿者会在线为乡村小学的学生网络直播授课。课程内容包括音乐、美术、科学、国学等八门课程。有一些学校愿意接受夏令营,志愿者们也会在暑期去当地带学生做夏令营。
我之前所在的公益项目,会做一些创新课程的研发,提供特色课程给乡村小学使用。比如,我们研发的“网络素养课”,是针对3-6年级的学生,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姚祥(西南某NGO二级机构负责人):我们最初是一个大学生社团,后来发展成了当地一个NGO的二级机构。从年开始,我们开始从外界引进很多公益资源,比如儿童安全教育的课程、百度百科的“VR数字博物馆计划”等等,然后通过高校的志愿者,把这些公益资源输送到乡村学校。
▲年4月,一名村小学生正在体验VR设备,设备里主要是各地博物馆的展品。雨中骆驼公益
我记得有个学校只有三间教室,其中有两间是上课用的,还有一间是多媒体教室,但平时几乎不用,因为学校没有专门的食堂,中午吃饭的时候就在多媒体教室里摆两张桌子,炒好的菜就放在多媒体教室里,学生们在那里吃饭。
现在有数据说截至年底,全国中小学有96.7%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92.3%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但这并不包括教学点。有的学校即使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老师也不一定会使用,尤其是年纪大的老师,用板书习惯了。但如果面临检查的话,校长或老师拍几张照片交上去接受检查。
很多乡村学校的条件也并不好,我有个同学曾经在一个学校支教半年,学校里三个老师,只有一间屋子,就用木板隔成了两个空间,里面住两个老师。
▌老师不止要教书,还有自己的生活
南都观察:在湘西那位老师的文章里,提到基层老师会面临很多日常教学之外的事务,甚至可能会因此让教室空堂。在各位的接触和观察中,乡村老师们忙吗?当地老师和支教老师相比有没有什么差别?
张欣:其实在我们之前,是另外一个支教机构在服务那所学校。但那个支教机构“曝光”了当地的一个事情,当地政府就和他们终止合作了。是因为从村子里出去的话会过一条河,当地没有桥,只有钢索,人要踩着钢索才能往返。那个支教机构的老师把这个事情给“曝光”了,后来虽然桥也建上了,但是双方就没再合作了。
我们后来这个机构再去当地支教时,当地政府就要求我们不能参与任何关于村子里的事务,就是要我们不要去管那些什么不公平的现象,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好。
还有一次,我们在教学的时候,突然要求我们让学生们去签一个文件,每个学生都要签名。我们自己去了解了一下,原来是政策上给学生们每天的补贴,现在更高等级的单位要来检查,但学生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有收到过。
签收表发到了我们支教老师手上,我们当然没有配合。最后当地老师利用课间时间让孩子们签完了这个字。当地老师典型的管理方式就是体罚,学生们很怕他们,有时候男老师直接就是上去踢踹学生,甚至直接照着脑袋打。学生们的卫生意识也不够,当地没有自来水,孩子们走在路上,渴了,在路边小溪边趴在地上就取水喝。
还有一次是六年级的毕业考试,下午最后那科,还没有考完就提前结束了,当地老师就把试卷全收走了。我们问为什么要提前这么早收试卷,他们说山路很远很难走,必须在单位下班前把卷子送走。我们说这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校长说这不重要,他们也不希望学生的成绩太高,如果外界发现学生成绩突然提升了,反倒会来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