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刘钧塑造的名臣,历史上真是这样
2023/3/12 来源:不详热播剧《清平乐》56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认死理、特别轴”的范仲淹下线了。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这个人物依依不舍之情。
这部剧,让只存在于语文书上的范仲淹,真正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
大家都说,老戏骨刘钧演绎的范仲淹,简直太精彩了!将一个更多面更立体的范仲淹,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了解到一个直言不折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看到了一个不被世俗利益得失所牵制、愈遭摧折愈是昂然的范仲淹。
看着电视剧,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真的有这么伟大吗?
让我们先从他的文章说起。
01.文章好
《清平乐》中,仁宗要让自己的女儿徽柔,成为大宋最快乐的公主。但徽柔这个快乐的公主,其实有很多烦恼。她需要背会父皇和太学老师指定的名家名篇,里面就有范仲淹的文章。
徽柔对怀吉抱怨说:范仲淹干吗要写那么多爹爹(仁宗)喜欢的帖子,害她要背诵这么多文章。
看到这里,学生党们被gut到了。学生时代,谁没有花时间背诵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背会,语文老师也不答应的。徽柔,你就不要委屈了,害得怀吉还得心疼地劝慰。
公主小,不能体会范仲淹文章之妙,但曹皇后和仁宗,却都非常欣赏范仲淹的文彩。仁宗就常常把范仲淹写的帖子,拿给曹皇后欣赏。
其帖子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用仁宗的话说,是会记入史书的。
仁宗皇帝的眼光,当然是非常精准的。范仲淹的很多文章,都被记入书中,流传下来,让一千多年后的我们,也能读到,得以体会范仲淹文章之妙。
范仲淹创作的诗歌,存世有首,词作存世五首。虽然词作数量较少,但每一首都脍炙人口,在宋词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开创了边塞词的先河,为宋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范仲淹还把艳情之作,写出了宏大,其沉挚真切、婉丽动人的风格,也极大地改变了宋人的创作观念,使词坛风气大为转变。
在散文创作上,范仲淹重视文章的教化作用,认为士子的文章,会影响社会风俗、影响国家的兴衰成败。
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提出文章的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其名篇《岳阳楼记》,融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动静相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思想境界崇高,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
不愧是中国杂记名篇,值得千古传诵。
能够写出《岳阳楼记》这么立意高远的文章,其人生格局,自然也不会小。
02.格局大
电视剧《清平乐》中,描述了范仲淹三进三贬,不忘初心。
历史上的范仲淹,的确经历了三次宦海沉浮,其政治生涯充满了波折。
初入京城时,范仲淹担任了密阁校理。官职虽小,却经常能见到皇帝,有许多提出自己政见的机会。
当时的宋仁宗,年纪尚幼,刘太后主掌朝政。有一次,仁宗率文武百官,给刘太后贺寿。年少气盛的范仲淹,便直言上书,说其不合礼法。陈述太后应将大权,归还给仁宗。随后,他还写了一封长信给晏殊,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原则。这就是著名的《上资政晏侍郎书》。
范仲淹直抒胸臆,却得罪了太后,被清出了朝堂,贬到河州任通判。河州即今天的甘肃南部,那里虽然山河壮美,可毕竟地处偏远,远离朝堂。
直到年太后病逝,仁宗亲政后,范仲淹才得以回归朝堂。
可是,范仲淹的耿直性格并没有改变,不久,他就再一次被贬。
电视剧《清平乐》中,就描绘了一些细节。当时,郭皇后管理后宫不能服众,得罪不少人。一次,她与妃子起冲突,不小心打到了想要把她们隔开的仁宗。宰相吕夷简便乘机主张废后。
范仲淹却认为,废后事关重大,在朝中据理力争。他还给皇上上奏,劝谏皇上不要废后。但他没有等到回书,就等来了处分。
这一次,他被贬到了桐庐,即今天的杭州下辖县。
幸亏这里山水洞天,有诗画般的意境。范仲淹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而其中的《潇洒桐庐郡十绝》,通篇都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黎民百姓和谐生活的热爱,反映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
后来,范仲淹因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担任国子监,升吏部员外郎。
范仲淹仍然不改脾性,提出了官制改革。顿时,朝堂掀起门派之争,这就是有名的景佑党争。
毫无悬念,范仲淹又一次败了。年,范仲淹被贬到了饶州,即今江西鄱阳县。
苦难常常把人逼向无奈。然而,范仲淹却颇为不同,他虽然多次被贬,却依然不忘初心,胸怀宽广,有大格局。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仁宗有一次大声训斥了徽柔,深感后悔,赶来安慰女儿,就曾谈到了范仲淹。
这个小细节,其实也揭秘了范仲淹之所以有大格局的原因。
仁宗给徽柔讲述了范仲淹的故事。青年时,范仲淹在庙里寄宿苦读,由于贫穷,一日三餐只能吃稀薄的粥。大冬天为了省时间,煮一锅粥后冻好,划成三份,每顿一份。
正是因为范仲淹出身贫困,来自底层,他才能够对人间的疾苦感同身受;才能够即使被贬,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之若素。他的心中,始终怀着对普通大众的悲悯。范仲淹不仅格局大,境界也非常高。
03.境界高
电视剧《清平乐》中,通过两个细节,反映了范仲淹的胸襟情怀。
第一个细节,是范仲淹不避嫌疑,安排狄青上殿陈述事宜。
宋朝对武将的限制非常严格,绝对不允许边将私自回京。当梁怀吉向赵祯禀报,狄青在殿外候着求见时,赵祯有些生气,狄青竟然私自入京。范仲淹此时却请求赵祯,让狄青上殿。
这让赵祯很愤怒,怀疑朝堂官员与边将勾结。但范仲淹却不避嫌疑,坚持让狄青上殿。
原来,狄青并非是为了给自己辨护,而是受他所押解的刘沪所托,恳请仁宗,一定要继续修建水洛城,这是稳定边防的大事。
第二个细节,范仲淹送别出巡陕西的富弼,富弼问他多次遭贬黜,是否怨恨仁宗时,范仲淹答:心忧社稷,照拂百姓。不改初衷,有怨有憾,又何须追究。
范仲淹平生的志向也在于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他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
天禧五年,即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因旧海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淹没良田,范仲淹重修捍海堰。
天圣五年,即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当时的应天府晏殊,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勤勉督学、以身示教。
天圣三年,即年,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属地即今日福建兴化,他全面负责修堰工程,留下了范公堤。
康定元年,即年,范仲淹守延州,即今延安,他训练军队,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又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范仲淹在地方任上,修堤坝,兴府学,修堡塞,训练军队,稳固边疆。心中常怀百姓,造福于民。
范仲淹死后,得谥号“文正”,正是文人士大夫所能得到的最高表彰。
04.有志于天下
与范仲淹曾经同朝为官的欧阳修,在他去世后,作了盖棺论定的评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的确,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立志为民,清白为官,是道德高尚、正气浩然的楷模。他出将入相,为民谋利。文以定国,武以安邦,是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宋学开山人物,开启了豪放词派的先河,是文章传世的思想家、文学家。
范仲淹不计自身荣辱、个人得失,一切以社稷民生为重。其光明磊落的政治胸怀,坦荡无私的政治品格,足以傲视千古。
毛泽东称赞道: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做事兼传教之人”。他不仅建功立业,还以其卓越的思想品行,影响着后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