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值之下江西大旱气候警示
2023/12/4 来源:不详《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句对白,“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大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害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年6月,全球陆地地区出现了自年代末人类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温度,干旱、野火、暴雨和洪水席卷北半球。气候变化与普通人的距离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年年末起,澎湃新闻推出《我们与气候变化的距离》专题,通过鄱阳湖大旱、重庆山火、长江口咸潮等极端气象现场的走访,记录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并改变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种了40多年田的黄志刚这几年特别“不顺”。年罕见的大旱,他在田里白忙了将近5个月,没收回本还亏了钱。而年7月,一场特大洪水不仅将他的50亩田全淹了,堂弟黄来援家在河边的整幢房子也被大水卷走。当时黄来援正在家中,眼见房子的另一侧有水涌出,刚跑出门查看情况,整栋房子就在他身后倒下。短短两年,江西从历史极涝转向极旱,成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灾害事件频发的缩影。在科学家们看来,全球变暖正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地区经历更频繁的极端干湿气候波动。干旱源于高温少雨。自年6月下旬以来,江西省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五成,蒸发量较同期降雨量偏多七成,加之“赣、抚、信、修、饶”五河来水减少和长江低水位的“拉空”作用,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严重“消减”。当年10月,在旱情尚未缓解之时,澎湃新闻报道团队走进鄱阳湖周边地区,亲历这场干旱,也记录它留下的痕迹。干旱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更多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地“未雨绸缪”?鄱阳湖因河床干涸,形成“生命之树”景观。“等雨来”年的种子特别好,黄志刚播撒的时候心情畅快,他估摸着到年底或许能有万把块的收入。正常情况下,一个月只要下一场雨,庄稼就可以自己生长。但他万万没想到,从当年6月中下旬起,“天没有再下过雨”。家住鄱阳县油墩街镇的黄志刚和邻村的李求选是当地的种粮大户。年,两人共同承包了亩田,成本和利润都是均分。从7月开始,找水成了他们最焦心的事,一开始抽水库里的存水,没多久水库也见底了。承包的田大多在山里,距离最近的小河也有好几公里,抽河水不现实,打深水井又没有钱。“水库里面没水,还抱着一点希望,天上没水下来,那真是绝望。”李求选说,他看见稻子一天一天地干,跟人一样“在喊救命”。到后来,连生活用水都困难。黄志刚每天早晚一次去附近的河里挑水浇菜,村里也发一点用水,凑合解决吃饭洗澡等基本需求。“去年种的一亩田能收个斤左右的稻子,今年一亩田只割了斤不到。”李求选很沮丧。到了8月初,黄志刚决定放弃了。“整晚上都睡不着,有时间也就开始干水泥工补贴。但还是补不上亏本的。”他叹了口气,“明年不想种田了。”李求选和黄志刚站在绝收的田里。眼下,两人只能指望保险公司多赔一点。在鄱阳湖地区,跟黄志刚的遭际类似的农户还有许多。都昌县春桥乡的村支书向欢欢告诉我们,4个月不见雨,村里的种粮大户几乎都减产一半。农作物的成长收割期已过,损失已成定局。人们正为未来的生活用水做准备。春桥乡自来水厂的厂长毛冬阳告诉我们,他刚刚新打了两口水井。“这些年气候真的变化了,供水压力很大。你看到远处那个水库吗?是为来年的春节用水准备的。”据江西省应急办介绍,早在8月11日,水利部启动了旱灾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机制,江西省分别在8月24日、9月27日启动Ⅲ、Ⅱ级抗旱应急响应,采取引水调水、打井、节水等措施抗旱,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南昌大学教授、江西省前副省长胡振鹏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