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百年名校大余中学民国时期的一张珍
2025/1/17 来源:不详白癜风的医疗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深度好文计划#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年江西省立大庾中学毕业生合影老照片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因黄埔百年校庆前的极度繁忙,我已许久不曾写游记与真正意义上的故纸漫谈了。随着昨天提交了前最后一批名录增补,心中如释重负,今日终有闲情上传了一张老照片,其史料相对简单,便来随手草/糙作一文换换脑筋吧。
此照上有题曰“省庾中高中第四班/初中第廿六班毕业学生摄影,卅六年一月七日”。民国时期省立中学的命名,除以数字排列之外,多数时候为县名,一个县能有一所省立中学也就相当有牌面了,大概会让远近各县的学子们趋之若鹜。“省庾中”指的是哪所学校,对于成天在上千个地名里摸爬滚打的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无需查任何资料,一秒就知道答案,甚至还能直接说出完整校名来。
因为带有“庾”字的县名,我印象中民国时期有且仅有一个——江西大庾县。不过现在再来说,那是一个也没了。这是因为在50年代,国家将一些包含很多群众不认识的“生僻字”的地名批量修改。仅在江西一省,便有大庾——大余、鄱阳——波阳(湖名应该也改了,但我看家里一本老地图上的“奇景”是,鄱阳湖与波阳县,要说起来湖的知名度岂非远大于县吗)、寻邬——寻乌、新淦——新干、虔南——全南、新喻——新余。这其中尤以最后一个显得最不可理“喻”。
许多改过之后的县名,就像失去了灵魂一般,甚至可以说是把上千年的“根脉”都给斩断了。我对这波操作,其实有些嗤之以鼻,在教育普及程度更低、文盲比例奇高的古代,都没有这个担心,倒是进入现代文明了,何必无端焦虑?再者说,让群众多认识几个字,又有啥不好吗?进入21世纪后,波阳县恢复了鄱阳县旧名,我对此倒是喜闻乐见,可见这个操作并非不可逆,不知大余有朝一日是否也会恢复成大庾?
大庾县位于赣南,今属赣州市。其与广东南雄县接壤,分隔两县的大庾岭,便是县名之由来,如今地图上看到的大庾岭与大余县,是和上面鄱阳湖那个如出一辙的尴尬。大庾岭即著名的“五岭”之一,相传得名于汉武帝时代一位庾姓将军,至少在晋代就已见诸于文献。所幸庾姓倒是没有像萧(肖)、傅(付)那样一并被“简化”,否则像“庾澄庆”这样的大概也就不这么称呼了(我当然知道庾澄庆生在台湾,即便大陆简化了对他也没啥影响,只是一时想不出其他人,随便拿他举个栗子)。
关于大庾的闲话已扯完,接下来言归学校的正传,不过好像正传也没太多可讲了。这所学校的全名是江西省立大庾中学,据《江西学府志》所载,该校始建于年10月,初名江西省立第十四中学(不久后改成十三),如果我半年前就收到这张照片写这篇文章,那正好赶上它的百年校庆...
年,著名教育家张广鸿先生接任校长,三年后,学校校址从东门外的破败祠堂迁到水城今址。张广鸿立“诚”字为校训,在他呕心沥血言传身教之下,校风与教学质量迅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并曾荣获江西省模范中学的称号。该校原为初中(似乎还短暂改成过职业学校),年创办高中后,才更名为江西省立大庾中学,这从这张老照片毕业学生的“届数”,也能有所体现。
张广鸿之孙举着该校的“诚”字脸盆张广鸿担任校长十年,建树极大,离别之际,师生们依依不舍,校方用他多年来给学校攒下的“积蓄”建造了一座新办公楼,命名为“芷宾楼”(张广鸿字芷宾),以兹感谢、纪念,新任校长张杰(钱钟书的好朋友,也是著名教育家)亲撰碑铭。抗战胜利后,刘赵壁、周启中先后担任过大庾中学校长,照片中座浅色衣服那位,应就是二者之一,只是我没有其他资料可作为时间参照,无法确认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该校校名历经变迁,年随县名一同更名为江西省大余中学,校名沿用至今。这所百年名校,如今在赣州市的高中里名列前茅,知名校友如云,可谓桃李满天下。
前文链接:珍贵的湖南武冈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文物:17期27总队同学通讯录静思斋于岳
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