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已成为寻根文化的代表,同期同等规
2022/10/11 来源:不详在浩瀚绵长的中国历史上,因战争或政治需要,曾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这其中尤以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耻”后的衣冠南渡,明初大移民及清初大移民,这五次规模最大。
靖康之耻至今在北方的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鸦窝”。
山西大槐树有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口大量亡徙。而山西由于相对封闭的环境,遭受的天灾人祸要比周边地区少得多,人口相对稠密。因此明太祖在恢复中华,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以恢复当地的秩序与生产。据统计期间共向河南移民93万人,山东移民万人,河北移民41万人。
晋南是当时山西人口稠密之处,于是明政府因地制宜的在洪洞县外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寺内的一颗大槐树成了移民集聚之地。由于移民来源混杂,难以追寻各自的祖籍地,因此移民们干脆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这不仅存在于人们的代代口口相传,也见之于今天河南、河北、山东很多人家的家谱,及相关史籍。
今天,洪洞大槐树已成为国人寻根文化的一大标志,一句“家住大槐树下”,不知能勾起多少人的乡愁。
山西大槐树山西填华北,只是明初大移民的一个最耀眼的缩影。除山西外,明初还有太湖流域、江西两处移民迁出地。其中太湖流域的移民,主要用于填补江淮地区的空缺,及迁往云贵一带戍边。
江西的移民则与山西类似,主要填补周边的湖广、南直隶,据《明史》、《明太祖实录》及大量家谱记载和《中国移民史》专家考证,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苏共移民余万人。大的移民潮计有: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府移民14万人到凤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府,九江府移民约5千人到凤阳;
洪武二十一年:迁江西移民30万人到黄州,12.2万到武昌府,9.1万人到德安府,10.7万到汉阳府、沔阳府,16万人到荆州府、1万人到襄阳府;
洪武二十二年:迁江西饶州、九江府移民27万人到安庆府,饶州、九江府6.5万人到池州府,饶州府移民约6.4万人到庐州府;
洪武二十五年:迁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24万人到扬州府,
洪武三十年:迁江西移民21.9万人到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2.6万人到常德府,1.1万人到岳州府,15.2万人到郴州、永州、衡阳府,9.4万人到宝庆府,15.4万人到靖州辰州。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明初,江西移民的数量并不比山西少,“饶州”二字更是频频出现,事实上饶州府是明初江西大移民的主要输出地、和集结出发地。与山西大槐树一样,绝大多数江西移民是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也成为了江西移民的集体记忆,视其为祖籍地。
江西填湖广瓦屑坝位于今江西省波阳县莲湖乡,现名瓦燮坽,是莲湖乡辖下的一个行政村,“瓦燮”是“瓦屑”的雅称。同治版《鄱阳县志·古迹》中有:“瓦屑坝在立德乡,去城西二十余里。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
立德乡就是莲湖乡,《太平寰宇记》“鄱阳县”条下载:“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此山即今之莲湖乡,明代称立德乡。
江西移民后人寻根那么明政府为何要选择瓦屑坝作为移民的出发地呢?
这与瓦屑坝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瓦屑坝所在的波阳县,古称鄱阳县,自东汉末年豫章郡、鄱阳郡分治后,历来是鄱阳郡、饶州、鄱阳路、饶州府的政治中心。民初江西移民人数以饶州府居首,为方便运送,自然将移民集中地就近选择在里饶州府府治所在的鄱阳县。
而瓦屑坝去鄱阳县城不过一二十里,处于鄱江三角洲,又濒临鄱阳湖、邻近鄱江,周围湖泊密布,水路通畅,是理想的移民水运码头所在。
遥想当年,以饶州府所属各县为主的江西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余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出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边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出湖口后,或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南直隶。江右文化,也随着这一大批江右民系百姓的迁徙,而散播到湖南东部、鄂东南、皖西南、陕西商南等地。
虽然受口耳相传影响,瓦屑坝有诸如瓦西坝、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异写,但无疑是江西移民的根。诸多江西移民的族谱中,诸如“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抚州府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的记载,将这段记忆深深的凝刻在了江西移民及其后嗣的心间。
瓦屑坝记忆“江西瓦屑坝”五个大字,凝固多少代江西移民的辛酸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