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人祖先不论当多大官,都会返乡,且返乡
2023/4/22 来源:不详鄱阳人应回鄱阳置业:你们祖先不论当多大官,都会返乡,而且不欺乡民!为何?
鄱阳人应回鄱阳置业:你们祖先不论当多大官,都会返乡,而且不欺乡民!为何?明代济宁知州徐克成,清代进士、耒阳县令徐玑,邹韬奋、陈寅恪虽然都是省外出生,但是依然会常回江西。这是因为他们在家里有置业。也许是古代长期社会动荡的原因,中国人形成了居安思危的观念,毕竟世事难料。
有根,有乡愁,才不至于飘荡。
希特勒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你的孩子,学不好英语是,英语只能作为应试,这复合常理。不要把英语看的那么重,没语境,学的也是哑巴英语,你还是要老实地说汉语,在国内生活。如果你说英文,对方用中文回答你,那么你就会被同化了,在中国的外国人不会中文,那么也会不便利。
前面可不是题外话。那么前面的话与你在鄱阳置业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了,因为语境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地方,口音不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现在很多城市都在保护方言了,比如杭州、上海都有专门的方言电台节目。语言,是代表你身份的特征之一。“当,我们鄱阳人,在家里没有置业,那么鄱阳人的语言特征你就会慢慢消失。”
你在城市里呢?是一个外地人。你回到家呢,没法融入。在国外,我们都是中国人;但是在省外,你就是外乡人。在鄱阳之外,你也是外地人。为什么各省份要搞商会组织?这是我国文化赋予的连接纽带,相互学习,也相互竞争。古代的几大商帮,徽商、江右商帮、晋商等等,这些人,都是以地方为立身之本。
这不是团团伙伙,这好比一个家庭,在家庭与家庭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竞争。放大了说,就是国与国的竞争。家和地域都是小小的国,只有他们能充分竞争,那样国家才能走向强盛。在外发展的好的乡民,更应该返乡,在乡下也许你还能找到一些荣光,在外也许你什么都不是。对吧!
放在全国来看,徐玑,算不了什么。但是放在鄱阳凰岗和徐姓来说,他就是了不起的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徐玑和古代的大多数名流一样,能维护故乡和宗族的利益。他因为患有眼疾,辞官回乡,可是乡下人以其在位时没有为凰岗人做贡献而阻挠他建房,有权有势的他并没为此力争,而是选择在金盘岭安家。他没有因此怀恨在心,反而邀请凰岗人去金盘岭吃喜酒。
徐玑,号陶邨,是我们凰岗少数几个县志上有记录的进士。金盘岭也许不是凰岗,可是毕竟是鄱阳,离家也近。“他为了补偿家里人,主导凰岗徐氏家谱修撰工作。”换回了凰岗人和家族对他的尊重,这就是以德报怨的典范。时至今日,凰岗徐姓支族开普,陶邨公徐玑塑像都会抬出来供人瞻仰。人生价值的完美,在于生前和死后能否留下美名,让后世学习。
小编的近祖是济宁知州、发十公徐克成,封建社会时期,济宁知州的权利非常大,管辖的区域广,可他没嫌弃家乡贫困落后,病危时立遗嘱说要回凰岗。“落叶归根。”鄱阳人,落叶归根,包涵很多的哲理,是一种感恩,也是一种传承。现在有人说,在城市里的房子能住,升值空间大,难道在古代,城市里的房子就不升值了吗?难道古人回乡,就是耕田种地。
如果你在家里没有置业,那么你的家肯定会散的。我们的父母,好不容易把我们养大,可是我们各奔东西,无暇顾及他们,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想过父母的内心是多么荒凉吗?几个子女,在不同的城市,一家人特别生疏,这是上一代人愿意看到的家庭吗?倘若,知道下一代是没有归期的旅行,宁愿让他平庸。最近流行一段这样的话:读书,不是为了离开落后的家乡,而是让家乡不再落后,你在家乡没有置业,等于没有为家乡做贡献。
当你在鄱阳没产业,那么下一代对家乡认同感低。不管你当多大官,在乎你的还是你的家里人。换一句话,不当多大的官,如不心系家乡,官再大都不如一个村长对家乡的贡献大。鄱阳的社会名流,以身作则,带头在家里置业,常回乡看看,这样,能够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一些信心,社会的风向标,永远是上层阶级,鄱阳未来发展怎样,归根结底是上层阶级的思想定位。你们都不愿意做鄱阳人,觉得外面的月亮圆,无异于当地发展。
回家置业吧,鄱阳的房子是没有多大的增值空间,可是,鄱阳的房子能代表鄱阳是你的家。真累了,可回家修整。鄱阳亲朋不会因为你落魄而远离你,回到家你能获得安宁,不再浮躁!
30年前,来鄱阳谋生的外地人很多;30年后,鄱阳人走出去了。现在,鄱阳人应该想到回归。不要觉得家里人不好打交道,可是在你最艰难的时候,不也是你的家里人帮助你吗?你能力强了,翅膀长硬了,不应该担心家里人对你有所求而嫌弃、躲着他们。你不把企业搬回去,也应盖一桩或买一栋豪宅,这样多多少少是贡献,多多少少是一个鄱阳人的样子。
来源:我是鄱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