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军中41年,忠顺勤劳似孔明,成为一代

2023/6/14 来源:不详

他在军中41年,忠顺勤劳似孔明,成为一代名将

(公元~公元年),字士行,溪族,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后迁居庐江郡浔阳县(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的军事家。

陶侃的父亲名陶丹,为吴国的扬武将军,死得很早。陶侃的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由母亲湛氏抚育成人。他从小学习刻苦,事母至孝名闻乡里。青年时代在浔阳县里任一名小官吏,养鱼的鱼塘也归他管理。有一次大家把鱼池里捕捞的鱼腌了一批分掉了。陶侃把分到的腌鱼兴冲冲地拿回家,交给母亲。他家境不好不能经常吃到鱼肉荤腥。母亲问清鱼的来历,不仅没有任何喜色,反而沉下了脸。母亲把腌鱼封存起来,不准任何人动它,而且严厉地对陶侃说:“你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来,还面有喜色,使为娘的很为你难过并感到担忧。你现在还是一名小小的官吏,就已拿东西回家,将来如果做了大官,不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听了母亲一番话,陶侃连忙跪下认错,表示悔改。母亲才有了喜色。

公元年,陶侃在荆州刺史刘弘部下,攻打张昌取得胜利,得到刘弘赏识,举荐他为江夏太守,加膺扬将军。这时陶侃的同乡陈敏作乱,刘弘意欲让陶侃出兵平叛。有人向刘弘说陶侃与陈敏有同乡之谊,如果两人联合,后果不堪设想。刘弘不听,说道:“陶侃的忠能,我认识已久,决不可能这么做的。”陶侃果然不负刘弘所望,连连破敌,而且凡有缴获,皆分给部下将士,一点也不留给自己,深得部下的爱戴。不久他被升为武昌太守、龙骧将军。西晋末年,国事日非,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已失,虽有祖逖等将军渡江击敌欲收复失地,但因缺后方的支援,十分艰难。陶侃也是力主收复中原的将领之一,却也有心无力

这时内乱又起,皇帝命陶侃率军讨伐杜搜,屡立大功。杜搜全军覆没,单骑而遁。陶侃却为征讨大将军王敦所忌,不仅得没到封赏,反而被降职为广州刺史。广州地处边远,而且情况复杂。陶侃一到,就快刀斩乱麻,恩威并至,将广州的地方势力一一铲除,保境安民,不遗余力,以功封为柴桑侯,后又进号为平南将军。

王导的堂兄大将军王敦掌管兵权,却妒贤嫉能,飞扬跋扈,后来干脆以清君侧为名,于年举兵反叛朝廷,给脆弱的东晋带来了新的内乱。这场内乱持续了三年之久,方得以平息。之后任陶侃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都督荆雍、益、梁诸军事。荆州一带的百姓,听说陶侃要回来任职,无不欢欣鼓舞,相互庆贺。

陶侃在荆州积极为北伐做准备,而东晋王朝内部却偏安于江南,不思进取,而且内乱不止,陶侃东征西讨,大多为解决内部纷争。连年征战,又加上辛勤操劳,年事已高的陶侃终于支撑不住了,但他仍在坚持北伐的主张,并派他的儿子陶斌和侄儿陶臻进兵樊城和襄阳,打、乏壁仗。皇帝因此拜他为大将军。

陶侃在军中41年,聪敏善断,治军严谨,处事周密,终生勤奋,后人称他为:神机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作为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陶侃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又是江南的少数民族,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陶侃晚年位极人臣,能“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对他个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同时,陶侃虽然位极人臣,但是非常重视勤俭节约,在荆州之时,有一次,他在郊区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青稻穗,就问他为什么这样。那人说随手采的。陶侃十分生气地训斥他说:“自己不种庄稼,还去糟蹋别人的!”在他节俭治奢、率先垂范的风范影响下,荆州地区不仅形成勤俭的好风尚,而且农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了当时的富庶之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