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鄱阳丨士湖衰落背后的繁华

2023/12/14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10333.html
士湖以前不叫士湖,叫澹津湖或市心湖。清朝以前的《鄱阳县志》和《饶州府志》上,都只有澹津湖而没有士湖的记载。“澹津湖在城中央,一名市心湖,纳一城水,由大龙、小龙二桥经德化桥穿城而出鄱江,虽浅甚,旱不竭。旧志云:绕岸皆绿杨芙蕖,今间有之。元常福生建海会佛阁于大龙桥上,又西有凤池桥。”这是康熙版《鄱阳县志》的记载。澹津湖有多大?县水利部门资料显示,历史最大面积为11公顷。但从明朝诗人陶安描述澹津湖“瀛海飞来万斛涛,城心潋滟涨芳皋。鳌擎天地呈双膊,兔走明河见一毫。天女织绡红菡萏,波神酿酒绿葡萄。几回云母屏开过,立马凉生白苎袍”的气象来看,湖面可能还要开阔些。士湖曾叫过治湖。《民国鄱阳县志》这样记载:澹津湖,在城中央,俗称治湖,以在府治前也。一名市心湖,纳一城之水,由大龙桥、小龙桥经德化桥穿城而出鄱江……治湖分为上中下湖,上治湖北岸是桃源山。元初饶州府衙从木家山(现鄱阳中学)迁到桃源山,医院到鄱阳宾馆、五一中心学校等一大片区域都是府治所在地。第一代明淮王来鄱阳后,占府治建王府,于是上治湖北岸的桃源山又改叫王府山。治湖的西岸有十八坊、灵芝门和罗家塘,在罗家塘与治湖交汇处有凤池桥。治湖的南岸有著名的澹湖书院,清光绪二十八年夏(年),知县汪培将澹湖书院改办为“鄱阳县高等小学堂”,从此开创了鄱阳县课堂教学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治湖改叫士湖,按北到南排列为上士湖、中士湖、下士湖。但在最近一版的《鄱阳县志》中却列有澹湖、中士湖、上士湖,没有下士湖,不知何故。可能是因为下士湖已被填埋做了房子。虽然现在的士湖破败不堪,但却凝聚和浓缩了鄱阳城一段辉煌的历史,因为是府治所在地,自然一度成为这座城的文化和政治经济中心。“湖在市心间,人家左右环。槛花临水秀,沙鹭立烟闲”,人在棋子般的大鹅卵石间凌波微步,从此岸瞬间移动到彼岸,技法灵敏得连白鹭都没察觉。参差湖岸边掩以垂柳、散植梅竹桃李,热闹的花事一场接一场,呼应着沿岸那沸腾的百姓生活……至今可查的资料显示,士湖是天然湖泊。但从上中下三湖之间的渠道及跨桥等建筑,明显有人工水利的痕迹。如今提到水利工程,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都是“堤坝”等形象。士湖却不同,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挡住水,而是疏导水。士湖自北向南分为上中下三段,各段间有渠道衔接。上中士湖之间的渠道上横跨小龙桥,中下士湖间的渠道上架有大龙桥,湖水出城处有德化桥,湖水入饶河处有闸口桥,士湖支流上还有胭脂桥。每当大雨倾盆,鄱阳城内的水从地下自选其道汇于上土湖,水满后漫入中士湖,再满后溢入下士湖,最后流入鄱江(饶河)。这时的士湖就像三块巨大的海绵,悄悄将雨水吸入鄱江,水患由此变为水利。先民智慧,很早就总结出了治水的最高境界:顺应自然。相比古人,今天的城市建设者更应拥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关于士湖得名,还有个传说。传说居于士湖边的洪皓三个儿子两年之间都成了进士(洪适、洪遵同年考取,洪迈第三年考取),乡人皆称士湖为仕湖,赶考书生考前必到湖边跪拜乞求灵佑。围绕士湖的人文历史多不胜数,德化桥头曾有一块青石碑,上刻“延宾坊故址”,相传是为纪念陶侃及其母而立,德化桥原名朝宗桥,后为褒扬陶母教子有方改为德化桥。胭脂桥因鄱阳王萧恢宫内洗漱有胭脂水流出故名。另外还有海会阁、凤池桥、十八坊、王府山等等传说,无不缱绻地诉说着这块风水宝地衰落背后的繁华。(记者程琳萍)鄱阳发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6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