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屑坝的鼓声能否找回游子乡愁的记忆香港
2023/10/7 来源:不详乡愁是首歌
香港每日电讯讯(CAN记者胡正魁雪峰)我们都知道乡愁,那乡愁是什么呢?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乡愁是对家乡的眷恋,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情感。远离家乡的游子、漂泊者、移到外乡的人们,每一个人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怀念祖先曾经生活的那一方陌生又熟悉的土地。
二零一八年五月三十日,在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我们问一个回乡的老人,他的乡愁是什么?老人告诉我们,乡愁就是回到家乡的那一瞬间,一股温泉从心底深处涌现,然后到达四肢八脉,最后到达眼眶,留下的泪水、久违的温暖就是乡愁。
瓦屑坝是承载老人乡愁的地方吗?瓦屑坝是承载更多人乡愁的地方吗?打开厚厚的历史资料,我们一起走进岁月长河中的瓦屑坝,走进那段历史的烟雨里。
在自元之正十一年(),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在湖北蕲州、黄州一带起义,徐寿辉及其部将赵普胜、陈友谅多次率兵沿江而下进攻安庆及周围各县。朱元璋率兵对垒,多次与起义军大战与安庆、池州一带,直到至正二十四年以朱元璋获胜宣告结束战乱,安庆地区才逐渐恢复安宁。这场战争长达十三年之久,造成人口大幅减少,土地大片荒芜,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毁灭性后果。江西饶州一带则受战乱影响极少,但是存在人多地少的状况,明朝初年,朝廷鼓励向江淮及其他人口稀少地区迁移居民。
瓦屑坝移民码头遗址瓦屑坝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莲湖乡,北宁乐史所著的《太平寰宇记》记载“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莲河山也就是今日的莲湖乡,明代时期被称为立德乡。将时光追溯到明朝,年,朱元璋为了治理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和发展农业的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因战乱、灾荒引起的逃离、人口锐减的地区进行大移民。于是,大量的老百姓从江西美丽富饶的鄱阳湖畔一个叫瓦屑坝的地方迁移到安徽、湖北、河南等人口稀少的地方,进行农业耕作。
六百余年前,饶州三十万移民就是从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出发迁移到湖北、安徽,成为了离家的游子。据史料记载,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历时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安庆府42万居民中,就有27万来自江西瓦屑坝。在洪武年间的整个移民工程中,江西共计移民万,绝大多数移民是从鄱阳瓦屑坝迁移出去的。
因此瓦屑坝成为明初中国两大移民集散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下午参观完瓦屑坝后,CAN记者在香港每日电讯的微头条上发布了一篇简短的瓦屑坝简介,一个小时,就有个点击量,一名网友留言:我们家族谱记载,来自江右,从瓦屑坝迁到安庆宿松。另外一名
宿松白鹤太湖无鱼汪江飞留言:我们宿松很多姓氏的人都是从瓦屑坝迁移过来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瓦屑坝移民,与以前的历次移民不同,是发生在战后,由江南流域向江北的定向移民,朝廷颁布“禁止回迁”令,割断了与原居地的一切联系。这些迁移到外乡的饶州府人,一直期待着重回江西故里,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回乡的日子还是遥遥无期。后来,由于年深日久,迁移出去的移民后裔难以确认其祖籍的具体所在,于是就把先祖迁移最初的集散地作为先人的祖籍,手传口授,记入家谱。在自己的家谱里,留下故乡的信息。大冶《余氏宗谱》记载:一世祖捻,南宋人,世居江西瓦屑坝。第三世壁胜生荣叔、荣英。荣英自江西徒居湖北大冶。
黄冈敦本堂《黄氏族谱》记载:始迁祖自政,原籍江西饶州府瓦屑坝,明初徒楚省落籍黄冈县之南庶安乡。
瓦屑坝到了外乡,也在外乡留下了江西的印记,在湖北武汉有“鄱阳街”,一代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城东有“瓦屑坝”这个最能代表江西移民历史的地名。就是现在,湖北大多数江西移民的后裔仍然保留着从祖辈代代相传留下来的词语及读音。
故乡回不去了,但是从瓦屑坝迁移出去的人们,在文字里去找寻故乡的气息,也许故乡的一水一草,一砖一瓦,一房一舍,每时每刻都出现在他们的梦里。从瓦屑坝移民出去的人们,现在已经居住在四面八方,世界各地,“鄱阳瓦屑坝”已经成为承载千万人乡情的地方,已经成为瓦屑坝移民后裔关于故乡的情感图腾,成为百万移民后裔的灵魂归宿和精神家园,成为从江西鄱阳瓦屑坝移民后裔人生最温暖的文字和故乡。
朋友,如果你是鄱阳瓦屑坝移民后裔,那么你听到故乡召唤你回家的鼓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