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困袭油墩街镇,村民感觉回到90年代

2023/10/7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http://www.bdfzkyy.com/m/

(洪水来袭后,划船成了最常见的出行方式。)

陷入洪泽中的第9天,江西鄱阳县油墩街镇镇长方续平急了。此前一天,县里下了“最后”,要求将困在洪水里的村民全部撤离。他游说了一上午,效果并不明显。村口聚集的近60位居民代表中,90%都在表格“不撤离”那栏签了字。

7月8日晚,油墩街镇因特大暴雨,导致崇复圩出现漫堤决口,包括长丰村、同兴村在内的5个行政村均被洪水围困,数万名群众被疏散转移,但仍有上百名村民留守在村子里,住着被洪水围困的房子,忍受着断水断电的生活,不愿撤离。

大家情绪高涨、态度坚决,誓要守着这条西河以及他们沿河而建的房子。他们买来塑料船,每天在洪水间前行,往返淹没的房子于地势较高的暂居地。西河是鄱阳四大河流之一,途经鄱阳县,最终流向鄱阳湖。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都知道,过去这里的人们“吃、用都靠西河。”而这一次,西河的形象变了。

中国天气网消息显示,7月7日8时至7月8日8时,因特大暴雨,西河水位猛涨,超年历史极值,圩堤超保证水位1.7米。漫溢出来的洪水冲向崇复圩,冲开四个缺口,又冲垮了道路,淹没农田与民房,村子都陷入了一片浑浊的汪洋。

出逃

因地势较高,吴家村成了附近灾民投靠的临时居所。远处长丰村、同兴村的房子都被水泡着,平房只见屋顶,楼房的一层也看不到影子,像一座座“孤岛”,毫无人气。村民都投奔吴家村的亲友。

崭新的蓝色塑料船停靠在村委会门前的岸边,这是目前村民唯一的出行工具。洪水倾袭后,留在村子里的村民大多自费买了船,价格在元-元不等,以此往返于家里和地势高的“避难所”。也有舍不得花钱的老人,用木材、拼成简易版的竹筏,再拿个长杆子当桨,在被水淹没的稻田上缓慢滑行。

姚银平也想回去看看,但自己年纪大了,也舍不得买船。多数时候,她都是站在岸边远远地看着自己那个被淹了一层楼的房子,看看水位的变化。

(过去的79年里,姚银平从未遇到过这么大的洪水。)

在长丰村生活了79年,姚银平从没有过这种“吓死人”的体验。即便是年的大洪水,大水真正涨起来用了2-3天的时间,村民有足够的时间撤离、转移。但这次不同,水漫过膝盖再到脖子,只用了不到几个小时。

姚银平想把一层值钱的东西都搬上二楼,体力难支,她也只能把电饭煲挪了楼层,冰箱、洗衣机之类的大物件,至今仍浸泡在一楼水中。眼见着大水漫到膝盖,她抓起屋外架子上的一件衣服,拿着一根棍子就“出逃”。

圩堤被冲垮,水瞬间就冲向了农田、房屋。邻旁的房子用了不到5秒的时间,斜45度地倒在水里。

姚银平顾不上看,她拄着棍子在洪水里想快步走。米的田埂路,加上湍急的水流难走了很多,“起码走了半个多小时,腿抬不上前,棍子伸不到底。”水位开始升高,从她的膝盖漫到胸前,还在逐步上升。

“我怕啊。”姚银平害怕如果不走,自己被困在二层楼里,几天过后出现特殊情况也无人知晓。几年前,老伴去世后,家里大小事物都是自己操心,儿子女儿远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她说,“最首先的就是要保住命。”

到了吴家村,她和其余5家人一起在朋友家两层砖房里打地铺。断水断电,就用蒲扇赶走热气,井水洗澡。十几口人用两口煤气小锅炒菜,咸菜、蔬菜都拿出来凑一盘,就着米饭或是面条,凑合一顿再一顿。和其他人一样,姚银平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但她始终不肯去安置点,不让自己的视线离开家。时不时地她得拜托村里的年轻人,划船回去的时候,帮她看看,“我要守在这里,等水退下去一点的时候,我要回去照顾我家。”

比起已经在高地势暂居、暂时安全的村民来说,更为严峻的任务是转移仍住在洪水里的村民。7月17日下午,油泼街镇桥头村口集结了数支救援队伍,一起参与此次受困群众转移的工作。来自火箭军某战队的教导员告诉《中国慈善家》,房屋长期浸泡在水中,地基松软,会有倒塌的危险,转移群众是当务之急。

(大水过后,整个村庄都陷入了洪泽之中。)

抢货

任务比想象中的艰巨。村民都各自想办法,守住好不容易打拼攒下的家业,抗拒离开。

26岁的张金洋在自己楼房二层住了近10天,始终不肯离开半步,用他的话来说,“不得不守在这里。”

房子是年洪水以后父亲张伟用心修整的两栋三层小洋楼,老两口带着儿子、儿媳和5个孙子一同住在这里。

(张伟的家里堆满了从洪水里“抢救”出来的货物。)

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村民们外出采购受到了极大影响。张金洋瞄准商机,借了万,加上家里十几年的积蓄,把家里的小卖部扩建成了规模不算小的超市。装修、进货,整整预备了3个月。

6月24日,这个方圆3公里以内最大的超市总算开了起来,村民们也乐于在这里购买生活所需。开业两天,超市的营业额就达到日均1万元。到7月8日洪水前的半个月里,店里共卖了20多万的货。

刨去成本,店里一天能挣上近元,这比夫妻俩之前在上海服装厂打工挣的多。张金洋估摸着,顺利的话,不到7年就能把所有的外债还上,开始实现盈利。

但好景不长。开业才半个月,超市就遇到洪水危机。整个铺面都被水淹没,多种货物泡在水中。

在张金洋的印象里,意识到形势不对是在7月8日早晨。身为村干部的父亲被安排去扛沙袋守西河崇复圩护堤,上百号人也堵不住,圩堤还是发生了溃口。

“要发大洪水”的消息在村民间互相传开。村民们回忆,8日下午3点半左右,崇复圩长丰村发生了四五十米的决堤,周边40个村子里的民房都被水淹了一层。

张金洋赶紧叫了附近的亲戚一起,把一层的货物挪运至二楼,连同家里1岁大的孩子也加入了抢救物资的队伍。

“来得太快了,没多久涨了四米,”张金洋说,第一趟搬运时水才刚到小腿,3分钟上楼的时间,水就漫延至胸口,十几个人也才搬了两趟。随机抢救上来的洗发水、水桶等各式样的货品无序地铺满客厅、卧室。当晚,一家人守着满屋狼藉的货物住了一晚。因为担心水势再上涨,他们不得不睡一会就去看看水位。

(没来得及抢救的货物浸泡在洪水中,发出阵阵恶臭。图/受访者提供)

捐赠

村里的老人都经历过年的洪水,他们预测这次水退的时间或许跟当年差不多,“至少也得三个月。”一部分人选择了去到村里的安置点,白天划船往返家中查看水位退去的情况。也有的干脆就搬回了洪水里的房子,谁都劝不走。

9号一大早,张伟花了元打电话找人买来了一艘塑料船,以便出行。没涨水前,一艘船最多也就元。

全家挤在二楼的前两天,缺水是最大的困难。没水喝,没水用,白天疯闹的孩子没水洗澡,身上发出了汗臭味。

7月11日,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将张伟的家人接到村里的安置点——桥头小学。但到安置点后没两天,他们就感觉到了不适。“9个人给了4盒饭,不够吃。”他记得,四层楼的安置点里住满了人,5个小孩子也难适应那里的生活。妻子带着孩子们转向亲戚家借住。

自己和儿子张金洋继续留守家中,守住货物。贵的收银机、电子秤都摆在一起,放在最里的屋子,这些设备加起来得6万元。村民间频繁传出的盗窃事件让他们有些担心。“有的人家空调外机都被偷了。”

张伟每天来回两趟,给儿子送饭。房子护栏边绑上一个木制梯,翻出二层的窗户,沿着屋顶棚,顺着梯子爬到船上,就能出入。

二楼的楼梯间里,都是儿子从洪水里抢回来的食用油,食物也挑最贵的往上抬,剩余的都泡在水里。高温天气闷得货物出阵阵恶臭,从一层弥漫到楼上。

为了防止触电,所有村子都断了电,停了水,生活困难。村里人打电话给张金洋,希望能运送些食物,他都是按成本价卖。一天内划船往返了近30趟,送了元的物资,张金洋说自己一分钱都没挣,偶尔别人觉得贵的,他还要再转运回来,他干脆不送了,在家里继续打捞可能“救回来”的东西。

张金洋清点货物直叹气,“大概抢回来30多万的货,损失至少得多万。”他做好了洪水退去后甩卖货品的准备,能收回来一点是一点。张伟劝儿子想开些,“人在,就都能重来。”张金洋跟父亲讨论着还打算继续开超市,“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但跟儿子分别后,张伟变了口气,迷茫里带着无助,“有种生活又回到90年代的感觉。”

村子里人也在煎熬。全村里口人,“十几天时间,50箱方便面,50箱矿泉水,80个人分一桶方便面。”7月15日,张伟父子俩找供应商重新送来了袋大米,捐给村委会。“慢慢来,总会回来的。”张伟叹了口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6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