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数学培优系列有理数创新题型展播老
2023/9/27 来源:不详有理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除了常见题型外,为了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还出现一些创新问题,举例如下。
一、数形结合题
例1(秋启东市校级月考)如图表示数在数轴上四个点的位置关系,且它们表示的数分别为p、q、r、s.若
p﹣r
=10,
p﹣s
=12,
q﹣s
=9,则
q﹣r
的值是_______.
根据数轴可得,p<q<r<s,
∵
p﹣r
=10,
p﹣s
=12,
q﹣s
=9,
∴p﹣r=﹣10,p﹣s=﹣12,q﹣s=﹣9,
∴p=r﹣10,p=s﹣12,
∴r﹣10=s﹣12,
∴s=r+2,
∴q﹣s=q﹣r﹣2=﹣9,
∴q﹣r=﹣7,
∴
q﹣r
=7.
故答案为7.
点评:本题是与绝对值相关的数形结合问题,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并能认真观察分析图形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二、规律探究题
例2(赤峰中考题)观察下列一组由★排列的“星阵”,按图中规律,第n个“星阵”中的★的个数是 _________.
∵第一个图形有2+1×2=4个,
第二个图形有2+2×3=8个,
第三个图形有2+3×4=14个,
第四个图形有2+4×5=22个,
…
∴第n个图形共有:2+n×(n+1)=n2+n+2.
故答案为:n2+n+2.
本题考查规律型中的图形变化问题,解决此类探究性问题,关键在观察、分析已知数据,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探寻其规律.
三、实际应用题
例3(秋温州校级月考)实际测量一座山的高度时,可在若干个观测点中测量每两个相邻可视观测点的相对高度,然后用这些相对高度计算出山的高度.下表是某次测量数据的部分记录(用A-C表示观测点A相对观测点C的高度):
根据这次测量的数据,可得观测点A相对观测点B的高度是().
A.米B.米C.米D.-米
解析:由表格提供的信息知,A比C高90米,C比D高80米,D比E高60米,E比F高-50米,F比G高70米,G比B高-40米,所以A相对观测点B的高度为:90+80+60+(-50)+70+(-40)=(米),故应选A.
点评:本题的数据较多,认真审题,理解观测点相对高度和负数量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还可以结合图形,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答,会更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四、新定义运算题
例4(秋高邑县期末)符号“f,“g”分别表示一种运算,它对一些数的运算结果如下:
(1)f(1)=0,f(2)=1,f(3)=2,f(4)=3,…,f(10)=9,…;
A.2B.1C.D.
观察,发现规律:f(1)=0,f(2)=1,f(3)=2,f(4)=3,…,f(10)=9,…,
∴f(n)=n﹣1(n为正整数);
故选:B.
点评:做新定义运算题时,应认真分析规定的新运算,严格套用新定义进行运算,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注意将新的信息向已有知识的转化。
四、源于经典名题的改造题
例4(秋鄱阳县校级期中)某种树木的分枝生长规律如图所示,则预计到第8年时,树木的分枝数为_________.
解析:从表中可以发现:从第三年起,每年的分枝数都等于前面两年的分枝数之和,即树木的分枝数符合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因此,第6年时,树木的分枝数为第4年的分枝数加上第5年树木的分枝数为8,第7年为8+5=13,第8年为13+8=21,填21.
点评: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是: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等于前两个数的和.掌握这个规律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五、数形结合探究题
例5(秋莒县期中)阅读下面材料: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
AB
.当A、B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在原点,如图1,
AB
=
OB
=
b
=
a﹣b
,当A、B两点都不在原点时,
点A、B都在原点的右边,如图2,
AB
=
OB
﹣
OA
=
b
﹣
a
=b﹣a=
a﹣b
;
点A、B在原点的左边,如图3,
AB
=
OB
﹣
OA
=
b
﹣
a
=﹣b﹣(﹣a)=
a﹣b
;
点A、B在原点的两边,如图4,
AB
=
OA
+
OB
=
a
+
b
=a+(﹣b)=
a﹣b
.
综上,数轴上A、B两点的距离
AB
=
a﹣b
.
回答下列问题:
(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
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
(2)数轴上表示x和﹣1的两点A和B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如果
AB
=2那么x为____.
(3)当代数式
x+1
+
x﹣2
取最小值时,相应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2=3;
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5)=3,
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3)=4;
故答案为:3;3;4;
(2)数轴上表示x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x+1
,
AB
=2,则
x+1
=2,故x=1或﹣3;
故答案为:
x+1
,1或﹣3;
(3)若
x+1
+
x﹣2
取最小值,那么表示x的点M在﹣1和2之间的线段上,
所以﹣1≤x≤2;
故答案为:﹣1≤x≤2.
点评:此题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归纳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并通过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六、动点探究题
例6(秋梁子湖区期中)如图,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a,b,且点A在点B的左边,
a
=10,a+b=80,ab<0.
(1)求出a,b的值;
(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A出发,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从点B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
①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点C相遇,求出点C对应的数是多少?
②经过多长时间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相距20个单位长度?
(1)∵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a,b,且点A在点B的左边,
a
=10,a+b=80,ab<0,
∴a=﹣10,b=90,
即a的值是﹣10,b的值是90;
(2)①由题意可得,
点C对应的数是:90﹣[90﹣(﹣10)]÷(3+2)×2=90﹣÷5×2=90﹣40=50,
即点C对应的数为:50;
②设相遇前,经过m秒时间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相距20个单位长度,
[90﹣(﹣10)﹣20]÷(3+2)
=80÷5
=16(秒),
设相遇后,经过n秒时间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相距20个单位长度,
[90﹣(﹣10)+20]÷(3+2)
=÷5
=24(秒),
由上可得,经过16秒或24秒的时间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相距20个单位长度.
本题考查有理数的乘法、绝对值、数轴、有理数的加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化动为静,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答.
练习
1.(秋东莞市期末)已知x、y为有理数,现规定一种新运算※,满足x※y=xy+1.
(1)求2※4的值;
(2)求(1※4)※(﹣2)的值;
(3)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中,并比较它们的运算结果:□※○和○※□;
(4)探索a※(b+c)与a※b+a※c的关系,并用等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竞秀区一模)已知,数轴上三个点A、O、B.点O是原点,固定不动,点A和B可以移动,点A表示的数为a,点B表示的数为b.
(1)若AB移动到如图所示位置,计算a+b的值.
(2)在图的情况下,B点不动,点A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写出A点对应的数a,并计算b﹣
a
.
(3)在图的情况下,点A不动,点B向右移动15.3个单位长,此时b比a大多少?请列式计算.
练习答案
1.(1)9;
(2)﹣9;
(3)﹣4,﹣4;
(4)a※(b+c)+1=a※b+a※c.
2.(1)﹣8.
(2)﹣13﹣11.
(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