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非遗鄱阳饶河戏唱腔丰富而多彩的特色赣
2023/3/12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pf/a_5131651.html
编者按: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更是在于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在传承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本次推出将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等方面入手,带领大家走进具有浓厚艺术生命力的“时光长河”。
鄱阳饶河戏
1摘要
饶河戏(饶河班)旧称江西大班,江西赣剧的两大流派之一。发源于鄱阳,流行于鄱阳、乐平、万年、余干、德兴、弋阳、景德镇、浮梁、都昌以及赣皖毗邻地区。以其丰富多彩的板腔音乐和悦耳动听的丝竹伴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年,鄱阳饶河戏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关键词
板腔音乐,粗犷质朴;
唱腔丰富,古老剧种。
一、形成历史
明末清初,由于南戏四大声腔的互相影响和本省宜黄腔(今饶河戏二黄腔)的形成,加上众多外来声腔如楚腔、石牌腔、秦腔等在我省时来时往,促使江西的戏曲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继弋阳腔之后,江西又出现了一种“梆子乱弹腔”,随着“梆子乱弹腔”的出现,演唱乱弹腔的班社在我省各地纷纷组建,这种乱弹班多以发源地水系得名,并各自形成不同风格,如赣南的东河班,广昌的盱河班,修水的宁河班,上饶的信河班等,饶河戏因发源于鄱阳,故名饶河班。
(古乡古戏)
二、主要内容
饶河戏行当分生、旦、净三行。生包括小生、正(须)生、老生;旦包括小旦、正旦、老旦;净包括大花、二花、三花(丑),合称九角头。九角头是饶河班的台柱,起驮梁作用,也是衡量戏班实力的标志。行话说:红不红,九条龙;齐不齐,四面旗,九角头子弟戏路宽。有的能缺什么顶什么(称救场如救火),有的甚至有包揽全剧的本领,另备三堂手下有四龙套、四小手、四侍女。现除手下不设专职外,九角头体制仍沿用。
(饶河戏剧照)
二、主要特征
(一)粗犷、质朴、贴近生活
鄱阳饶河戏的表演粗犷、质朴,更贴近于生活,这是赣剧饶河班长期活动于农村草台而形成的艺术风格。如骑马:脚蹬勾、拉缰绳、撩衣、坐定,马鞭打马屁股,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二)树“顺风旗”
树“顺风旗”为饶河班武生表演特技,即用一枚特制的丁字形铁钉,钉于舞台前台柱上,双方激战时,胜者可至台前柱一手握住钉把,一手在铁钉下方撑紧台柱,全身与台柱成直角飘起,在锣鼓声中亮相定格数秒钟,以显胜者之雄威,唯老一辈艺术家王友发能习之。
(三)唱腔丰富多彩
鄱阳饶河戏的唱腔很丰富而且多彩,既有板腔体的“西皮”、“二黄”、“反二黄”、“老拨子”、“南北词”等弹腔,又有曲脾体的高腔、昆腔。
(饶河戏剧照)
三、重要价值
饶河戏是江西赣剧的两大流派之一,是江西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百多年来,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劳动与生活,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使其自身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成为我省古老的大型地方剧种。
来源:上饶非遗
声明: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
作者/来源:上饶文旅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