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坛泰斗王锡良一个家族和一个时代的脉搏

2023/6/12 来源:不详

北京青春痘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23162.html

在我的人生印象中,我除了给坟前的父亲与爷爷奶奶以及往生的人下跪,活着的人为其下跪,一个是我出家剃度师父以及年长德高望重的出家师父,第二个人就是王锡良。

记得第一次见到老人家时,是在年底,当时我已决心出家,想向老人家请两幅字,送给我的恩人,与我的前半生做一个了断。一个是改变我读书命运的周期松老师,另一个就是准备把父母亲的赡养问题托付给我的四姐夫曾宪治。

我还计划把他作品做成瓷板或者复制品,赠送给我一些恩人,家族祠堂。

老人家很爽快答应了我的要求,没有提任何报酬。我用我的前半世,与王大师的两幅作品做了一个生命的交换。

我非常感动,在与王大师的交流过程中,不知觉得扑通一声跪在了他老人家的面前。

第二次是时隔8年之后的年四月,我再次见到已过96岁的王大师,他明显的身体不如八年前,耳朵背的厉害,交流也比上次短了很多,问的很多问题,都要通过其儿子王璜来转述或解答。

两次与王大师见面,他和我很多与我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一样,好奇的问了我两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出家?你怎么还俗了的?

王锡良,原籍安徽省黟县,年2月生于景德镇。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其幼年家境贫寒,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2年后转入景德镇工艺社,随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

年,王锡良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年被大瓷网大陶网艺术家数据库收录为陶瓷名家、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王锡良大师,但凡对景德镇陶瓷稍有了解的人,无不竖起拇指,交口称赞,这不但因为他幼年即师从“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学画,出于世家而能自成一派,更因为他德艺双馨,声望隆重,实为后辈艺术家之楷模。

系出名门

王锡良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战乱,后移居安徽省黟县,生长于安徽的王锡良祖父王家耀延承了安徽经商之风,后至江西省波阳县皇岗镇定居。

年3月,王家诞生了一名男孩,此人不仅终结了王家商贩生涯,而且彻底改变了王家后人的生命轨迹,使之世代与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且声名显赫。他就是被后人称为“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

王大凡13岁学画粉彩图案,3年后开始独立画瓷。年,22岁的王大凡跟着洪宪瓷绘名家汪晓棠学习瓷画。汪晓棠受诚意感动,将诗、书、画、印全盘传授。凭着聪颖的悟性和勤奋的习练,王大凡的艺术才华逐渐显现,其瓷画彩饰精美,风格独特,深受海内外瓷商青睐,许多店老板争相高薪聘请。但他不为名利所动,始终留在汪晓棠身边,照顾起居,聆听教诲,只为让自已的技艺进一步提高。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年,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这是中国工艺品,也是景德镇瓷器首次在国际最高舞台获得殊荣。从此,声名大振,利与益纷至沓来。但王大凡淡定自如,在画室悬一书轴,写上“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重精勤”,以此警勉。

年,王大凡加入了瓷业美术研究社,无偿对社员们进行辅导和培训,打破了门户之见,扩大了艺术视野,吸收了外界的清新空气,形成了一股以文人瓷画为特色的“新粉彩”潮流。此后,王大凡应王琦之邀,加入“月圆会”,成为“珠山八友”之一。

珠山八友的出现,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景德镇陶瓷只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景德镇历代官窑为皇家生产过难以计数的精品,但这些精品都只是宫廷画现发来景德镇的“来样加工”,直到“珠山八友”的出现,景德镇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们将各自构思、体验融汇到陶瓷之中,形成了文人国瓷的各种流派,其中,王琦与王大凡更以人物画见长。

年,王大凡侄子,王家另一个男孩出生,他就是新中国瓷画界泰斗——王锡良。

崭露头角

年2月19日,农历癸亥大年初二上午,王锡良出生于景德镇小黄家弄的王大平家中。由于父亲王大平生性好赌,故而家境一直很落魄。

至发蒙年龄,王锡良入了私塾,接受了一年《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之类的传统教育,之后因私塾撤销而进入小学,接受了四年新式教育。由于父亲好赌,家境每况愈下,王锡良的母亲觉得他应该去学门手艺,一来为今后谋生,二来也可减轻家庭负担。

年,时年13岁的王锡良开始跟随叔父王大凡学习绘瓷。此时的王大凡事业如日中天。月圆会的活动频繁,迈入瓷画门槛的王锡良除接触叔父王大凡及王琦之外,更多地接触了晚清秀才、王琦的师傅邓碧珊、徐仲南等一批瓷坛名人。用王锡良自己的话说,在陶瓷绘画领域里,他喝的第一口奶极佳。

接触陶瓷绘画后,王锡良的聪颖天资迅速得以体现。而且师傅是自己的亲叔叔,学习起来不受时间的限制,王锡良的技法突飞猛进。学徒的第二年,14岁的王锡良临王大凡《西施浣纱》画了一个笔筒,便被客商看中而卖得2元大洋,,能够买上一石稻米。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少年王锡良,也让王大凡深感骄傲,技艺相授更加用心用情。之后,王锡良又与大师兄曾福庆有过半年的“参师”,后又与段世怀、邓肖禹、汪景清等一批极有绘画天赋的同龄人相交,画技大增。

15岁时,王锡良已能独立创作,瓷画艺品出手不凡。在业界崭露头角。当时老一辈艺人对他的高度称赞:“年轻有志气,画瓷很得意,料盘碟子咯咯响,长大要进御窑厂”。

集众所长

年,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景德镇开始将一些私营作坊合并,建立美术合作社,后更名工艺社,继而又成立了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等。王锡良随叔父一道进入美术合作社,后进入“部陶研所”。

在这里,他身处景德镇各路身怀绝技的陶瓷名家之中,耳濡目染,从中吸收各家艺术之长,受益良多,其传统瓷绘艺术日趋成熟,还获得了更多国内艺坛巨匠接触的机会。

因国家用瓷需要,年,中国对外友协筹划在景德镇组织一批优秀的陶瓷美术作品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巡展。为配合其工作,中央工艺美院派出梅健鹰、高庄、祝大年三位教授到景德镇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繁荣创作,挑出好的作品。王锡良有幸与三位教授接触,并受梅健鹰指导颇多。他从梅健鹰那了解到了写生,懂得了深入生活,领悟到真情、真景于陶瓷绘画的重要性。

之后,在工作期间,王锡良认识了不少画家、美学家。透过这些画坛名人,王锡良进一步了解了写生与速写,从新的层面掌握了绘画的要领和技法,继而开创了陶瓷绘画界写生的新局面。

在目睹林风眠现场绘制瓷板画《松杀嫂》时,王锡良又悟出了绘画以简代繁之真谛,于是,他开始了中年变法,从绘画基础入手,开始练素描画速写。

此后,他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外出写生作画。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他邀上张松茂、李进、王恩怀等几位大师同行,从景德镇步行,翻过牛角岭到离市几十公里的乐平涌山镇写生,这时,千家万户的人,都在自已家中享受着天伦之乐。而他们一行,却在涌山镇不时响起的鞭炮声中,从这个小煤窑画到那个小煤窑,乐此不疲,流连忘返,饿了就吃几口干粮,简直忘了有过年这回事。

后听人说,婺源有个叫溪头的地方,风景最美,但未通车,从婺源县城步行走去有七十华里,且山路难行,问他去不去。谁知,王锡良一听,如获至宝,带上画具,步行了一天多,才走到溪头。

在那里,他晚上住在农民家里,白天抓紧时间写生,一连三天,画了十几张绝美的山水画稿,这才志得意满地步行回到婺源县城。等王锡良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 

这些游历,为王锡良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奠定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大师之风

在70多年的陶瓷艺术创作生涯中,大师以山水、人物画最为擅长。他的作品大处着眼有气势,小处观之有意味,因善画中国画,刻意在陶瓷作品中揉进中国画讲求神韵、计白当黑的形式美感。他的作品,讲究立意,注重装饰,追求静水流深的艺术效果。其用笔繁简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

王锡良大师13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王大凡在授艺上也比较开放,一直都是让徒弟自由发挥,并不拘泥地要求要按他的作品学。对王锡良影响深远。王锡良最初学习传统的笔法和创作较多,创作初期的作品有很多模仿叔父的痕迹。

直到进入“部陶研所”,他开始练素描画速写,画风才为之一变。他开始尝试去繁就简,表现整体画面的轮廓,表达他所理解的:简约就是美。王锡良笔下的人物,素素的,淡淡的,没有浓妆艳抹,倒显出一副小家碧玉的样子,也印证了他内心深处一直以来的一种想法:简约即是最美。当除去臃肿的堆积,剥离烦琐的多余,在飘飞的树叶中,在肆虐的寒风中,一道流云,一棵古树,一轮明月,一袭舒畅的衣裙,一头秀发,无拘无束,率性而真诚,无不诉说着简约的素面风骨,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雅致的情怀。

欣赏他画作时,“简约”是一种审美情结。它们简洁、单纯、婉约,不加缀饰,不复色彩,天然成趣,流畅明快。在艺术和画面结构上,是一种简洁明朗的风格,体现了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艺术表现力。人物服饰同样也因简约而素美,在秀气中突出个性而不张扬,在文静中隐含着浪漫而不远离生活。注重那种含蓄的美,展现自然恬静的感性韵味。

简约还是王锡良宽广的胸襟,崇尚简约,举手投足显得大气,点点滴滴简洁明快、博大精深,拥有豁达的、闲适的、与世无争的仪态。简约也是王锡良信仰的风范和坚定的守望,他始终保持着沉稳而内敛的平民化心态,使得自身品位与格调在不经意中得到提升。他蔑视功名,拒绝利禄,透彻地理解人生的真谛,因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入而能出,往而能返,何其自由、畅快、游刃有余。简约并不简单,相反,是一种更深广的丰富,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只有内涵深厚的事物才具备简约之美,贫乏和苍白是没有内涵的简单,绝不是简约。简约也不是寒碜,他蕴涵着无限美妙的想象空间,是精悍而妩媚、眩目而灿烂的浩瀚的精神世界。这种简约,需要一点放弃,一点执着,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声稀,大智若愚,皆是也。因此,在欣赏王锡良的画作时,需要点理解,一点领悟,一点灵性,一点旷达,更需要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

瓷画泰斗

年8月24日,王锡良作品在石家庄市博物馆展出。年11月,王锡良于年秋制作的“文化大革命”题材作品《收租院》四块瓷板画惊现,这套完整无缺、不可复制的四件组合红色官窑瓷板画,市场估价达到五千万到一个亿之间。

王锡良的作品《黄山四千仞》,高1.2米,长2.7米,装裱在黄色实木架上。他用粉彩技法描写黄山的奇峰异景,古树森茂,云海浩渺。瓷板左边题有李白游黄山时的名诗:“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年在景德镇举行的秋季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该瓷板画最为引人注目。拍卖中,以三百万起拍,最终以六百八十万落槌,加上佣金最后成交价为七百八十二万。在创新方面,王锡良堪称典范。他早期便利用油料的流动创作过《黄山图》;在另一件作品《停琴待月来》的瓷瓶上,他将昂首抚琴的人绘在一面,而月亮绘在另一面,如此构图堪称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创新。

有人发现,很多人在不同场合中所绘制的画面都有着相似甚至是完全相同之处。而细心的人又发现不管在什么活动中,王锡良所创作的画面从来没有过重复。据说,王锡良每次接到参加交流笔会活动的邀请,在答应之后,便会开始思考画什么、怎么画等问题,有时还会翻阅旧时的写生本,以期从中寻找灵感。

王锡良至今没有出过作品专辑,他自己给出的理由有二:没有收集资料和感觉不够格。前面的理由便是创新者的作为,正如有句话叫“美好是无视美好的逝去”,后面的理由是他一贯的谦虚美德。但我们在外界零星编辑的各类作品集中可见,如果不是同一件作被重复刊登的话,你是找不到王锡良的重复作品的

王锡良先后创作的艺术作品主要有:粉彩《采茶扑蝶》圆盘、《西江月·井冈山》《黄山四千仞》瓷盘、《太平窑》年画、《岁朝图》茶具、《荷叶》茶具、《革命摇篮井冈山》大型壁画(被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粉彩《明月松间照》、《黄山》大型壁画、《十里春风》壁画(合作)、粉彩《春凤拂栏露华浓》瓷瓶。

先后多次获得国内各级专业奖,并在《美术》杂志和《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江西日报》、《文化与生活》等报刊发表文章。

厚德流光

人品如艺品,艺品如人品。品行是衡量一名艺术家非常重要的标准。抗战期间,一大批艺术家表现出了令人敬仰的品行:看似不问政治的齐白石,在日本侵略军送去烤火煤以示“关心”时断然拒绝,且从不和日本人打交道;黄宾虹以死抗拒日本侵略军为他祝寿;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侵略者演出。

处于太平盛世的王锡良,同样从众多细节中表现出了他高贵的品行: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和年7月15日景德镇特大洪灾……

每次不论什么单位举行赈灾创作笔会活动,王锡良场场必到,而且从不收润笔费,数次将送到家中的润笔费退回。

对此,王锡良曾表示,这是他作为一名艺术家应尽的社会责任。

很多人都知道,王老夫人中风多年,不能走,手持书本陪伴一旁,端碗执勺喂哺,牵被拽衣嘘寒问暖是经常拜访王锡良的人最常见的场景。在王老夫人住院期间,王锡良更是放下了手上一切事务,医院陪护。

我第一次去拜访老爷子的时候,医院治疗,老人家常年每天医院陪老伴聊聊天,真是相濡以沫的典范。难怪在王大师客厅,除了挂着景德镇市政府颁发的“陶瓷世家”的牌匾,还有一个年国家文明办颁发的“全国文明家庭”特别显眼,真是名副其实。

很多绘瓷之人都比较忌讳别人说自己是搞工艺的,这里面有工艺品与艺术市场价格差距的原因。但王锡良却不同,他曾不止一次地介绍自己不过是一个手艺人。

我带好友陈国进一同前往采访,陈国进表示要与老人家合影的时候,老人家非常谦虚:“我就一个手艺人,没读过几年书,不值得与你合影啊。”然后尽量配合与我们合影留念,临别时还久久站在门口相送,直到我们拐弯消失在他面前,他都没有关门离开,当时我们不忍回头,更不敢想象下一次见面会是怎样?在哪里?

为此,陈国进还感动的发朋友圈表示感恩。

而在王锡良大师的影响下,子女多数选择传承大师绘瓷之风。经过王锡良的栽培、点拨,自身几十年的精勤奋斗,子王采、王璜,女王小凤、王秋霞终成大家。

其中,王采系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早年绘制釉下青花的经历,使王采形成了以山水人物为主题,以斗彩为特色的陶瓷风格。

王璜系江西省陶瓷美术大师、教授,其山水画得其父精髓,几十年来一直在陶瓷美术的教育上倾尽心力,王秋霞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自幼跟随父亲王锡良学艺,更曾先后跟随张松茂、戴荣华等大师学艺,打下深厚基础,故其人物绘画在家族中一直独占鳌头。大师子女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不禁让人感慨王氏一门英杰,人才辈出。

在景德镇市政府公布的24家“陶瓷世家”中,王锡良世家后辈从事瓷艺人数之多,是极为少见的。

据王璜介绍,算上王大凡家直系后人,家族中从事陶瓷绘画而有职称者有14人之多,如若算上其余晚辈后学者,则至少有20多人。

这样的一个大师,却穿着一身略显陈旧的衣服,一双布质平底鞋,不事张扬,也不愿别人为他做什么“包装”。

王锡良大师在瓷界德高望重,但从不摆大师的架子,每逢遇到一位新人,一件佳作,他便觉得自己幼稚,总要找出差距,提升自己,在陶瓷学习中从不停歇。不夸张地说,王锡良堪称瓷界泰斗、画界丰碑、艺界典范。

(此文感谢王锡良孙女王燕的帮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1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